第277章 及時雨-《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2/3)頁
畢竟找香江富商募捐這個主意還是林為民給他出的。
林為民聽完張奇的陳述,也感到有些撓頭。
香江這幫富商,還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啊!
張奇來香江能見到富商其實不多,多是親內地的,可即便是這樣人家也不想捐款。
原因很簡單,商人捐錢,大多要的是社會效益。
要么讓政府念你的好,要么讓老百姓念你的好。
給文協捐款,能有什么用?難道讓這幫文人給你寫幾篇文章歌功頌德嗎?
那還不如直接捐款給政府,報紙連篇累牘的報道,不比捐給文協有效果?
“你現在的目標都有誰啊?”林為民問。
“邵一夫、金庸、霍官泰。”
霍官泰的為人林為民并不熟悉,可張奇說的前兩位,那可是都是勤儉持家的富豪啊!
邵一夫不用說了,邵氏影業的創始人,從五十年代創立到六七十年代稱霸香江影壇。
彼時邵氏不僅坐擁李翰祥、胡金銓、楚原、張徹四大王牌導演,還有姜大衛、狄龍、王羽等一眾賣座明星。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成了香江無數影迷的信條。愛情片、槍戰片、歷史片等各種類型層出不窮,特別是武俠片和功夫片更是在西方各國廣受歡迎。
但在電影飛速發展的背后,管理和利益分配問題,卻并不公平。像李翰祥這個級別的導演,為邵氏拍著最賺錢的電影,每個月也只拿8000塊的死工資。
更讓老員工寒心的是,邵氏一邊苛待老員工,另一邊又花重金從別的公司招攬新人,對新人各種優待。
邵氏的雙標做法先是導致胡金銓和李翰祥兩大骨干離開,到后來在邵氏待了13年的大功臣鄒文懷也因為邵一夫妻子入主管理而被迫辭職,繼而創立了邵氏的死對頭——嘉禾。
進入八十年代后,因為嘉禾和新藝城兩大競爭對手的蠶食下,邵氏影業已經逐漸開始沒落。
因為邵氏影業的沒落,邵一夫將主要精力放到了手中的另一張王牌——無線電視臺上,作風不改,且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如今的金庸還算不上是大富豪,但早年憑借武俠賺取了不菲的稿費,《明報》的經營搞的也是風生水起,至少在香江的文化界算是第一富豪了。
他當年《明報》起家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武俠,所以在支付給別的作者稿費時,那可真是錙銖必較。
導致不少香江作家對《明報》和金庸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明報》的名氣大,文章發在上面有面子。恨的是,稿費是真的少啊。
當然了,這兩位作風節儉歸節儉,后世做慈善也沒少捐。
金庸曾經不止一次的給香江、內地大學捐贈過八位數的巨款,邵一夫就更不用說了,全國學子應該沒有不知道“一夫”樓的。
包括霍官泰,光是為國內的體育事業就捐助了幾十億元。
事實證明,只要能號準這幾位富豪的脈,給他們捐款是不成問題的。
可問題是,怎么才能號準這幾位的脈呢?
林為民想來想去,只有先從金庸這邊想點辦法。
昨天他剛見過楊夢女士,他要是厚著臉皮把人薅到金庸那里,夢中情人當面,查老爺子總不至于太過摳門吧?
林為民把楊夢女士的事跟張奇說了一下,他問道:“楊夢女士能答應嗎?”
“答不答應總要試一下嘛!”
“也只能這樣了。”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張奇也只能是死馬當成活馬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