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卡梅隆看林為民的眼神像看個瘋子,“你都知道?還同意他這么干?” “為什么不?他才是創造出這部音樂劇的人,沒有人比他更愛這部音樂劇!” 林為民的一句話讓卡梅隆再次沉默當場。 一旁安德魯卻激動了起來,“林,你真是太懂我了!這世界上還有比我更愛這部音樂劇的人嗎?難道我會故意去搞砸他嗎?沒有人會比我更希望他好!” 安德魯的前半句話是對林為民說的,而后半句話,則是對好友的控訴。 卡梅隆沒有去看安德魯的眼睛,他低聲道:“安德魯,你這么做太冒險了!” 安德魯立刻反駁道:“我做《歌劇魅影》本身就是冒險!” 卡梅隆和安德魯對視片刻,最終敗下陣來。 安德魯說的沒錯,做《歌劇魅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場豪賭。 八十年代是百老匯的巔峰時代,盡管花團錦簇,但就跟所有娛樂行業一樣,都是驢糞蛋子表面光,真正能夠賺錢的永遠是少數人。 在如今的百老匯,一部正常投資的音樂劇不會超過100萬米刀,哪怕是頂級陣容200萬米刀也足夠用了。 《歌劇魅影》300萬米刀的投資創造了百老匯的歷史,也讓兩人賭上了所有的名聲。 所有米國人都知道,做音樂劇就跟做電影一樣,是風險極高的事。 百老匯每年上演上百部音樂劇,但真正能夠賺錢的不超過二十部,而這其中能夠大賺特賺的,無不是百老匯百年歷史當中的經典作品。 安德魯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沒錯,他之前的作品也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和票房也沒錯,但誰又能保證他的下一部作品一定會受到歡迎呢? 要知道在《歌劇魅影》之前,安德魯所創作的《星期天告訴我》和《卓越人物將它趕走》都是反響平平,勉強保本而已,這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 對于音樂劇來說,失敗往往代表了血本無歸。 因為音樂劇是具有很強大的“長尾效應”的行業。 音樂劇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票房,一部音樂劇如果可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就可以持續演出幾十年,源源不斷創造收入,這是連電影都無法比擬的票房潛力。 但風光背后同樣有危險,音樂劇前期投入大,哪怕是在公演口碑高的情況下,但每場演出的票房收入是固定的。 不管座位賣出去多少,固定的人員、設備費用都是支付,不同于電影一次性解決掉所有的成本,音樂劇巡演、駐演過程中費用會不斷產生。 只有在單場收入大于單場成本的情況下才能覆蓋掉前期成本,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回本期。 誰也不敢保證,一部音樂劇可以熱賣多長時間。 但根據百老匯這些年的統計,普通的音樂劇連續演出六個月就已經算是優秀的作品了。 六個月時間,要在覆蓋演出成本的基礎上再覆蓋掉前期成本,再談盈利,難度堪比登天。 在好萊塢,除了那幾部頂級音樂劇之外,誰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可以做到這樣的投資效率。 所以,《歌劇魅影》300萬米刀的投資,無論是對于投資人來說,還是對于安德魯和卡梅隆來說,都是極大的冒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