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紐約客》創刊于1925年,是米國新聞界和文化界舉足輕重的綜合雜志,內容以非虛構作品為主,包括對政治、國際事務、大眾文化和藝術、科技以及商業的報道和評論。 上面也會刊發一些文學作品,主要是短篇和詩歌,以及幽默小品和漫畫作品。 那位寫了一輩子,卻無法靠稿費養活自己的理查德·耶茨,他的作品就曾經被《紐約客》雜志拒絕過無數次,直到他死后九周年作品才被《紐約客》發表,而且還是以紀念的名義。 《紐約客》所發表的文章風格多是幽默、干練,理查德·耶茨寫實、冷峻的風格與這家刊物格格不入。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紐約客》已經成為米國家喻戶曉的刊物,更為米國文化界所推崇,在全球西方國家內擁有眾多擁躉。 戴維·莫里斯對林為民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采訪,在一周后匯總成了一篇長達一萬五千字的專訪文章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紐約客》上。 “五月的一個工作日,時鐘指到上午九點三十分,來自中國的作家林為民打開了他在紐約曼哈頓區臨時借住的公寓大門,他是個年輕的過分的年輕人。他不喜歡接受采訪,特別是在接受西方記者的采訪,按照他的說法,是雙方的思維方式不同阻礙了交流。當然,最關鍵的是他不喜歡自己講的話變成無用的廢話。在他看來,筆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遠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心。對于很多米國讀者來說林為民的名字并不陌生。這幾年時間,米國的讀者和觀眾們已經越來越多的從各種媒體、文學作品、戲劇作品當中聽到、看到了他的名字。但對于這位來自遙遠中國的作家,讀者們的了解并不多,這次的訪問將會為你們全方位的介紹這位才華橫溢的中國作家。戴維·莫里斯作為從業二十年的資深記者,文筆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采訪那天的過程也很愉快,通篇文章看下來,為讀者展現了林為民的正面形象。阿瑟·米勒放下了報紙,笑瞇瞇的看向林為民, “林,你真該多接受一些采訪!” “得了吧,應付這些記者太讓人頭疼了。” “戴維·莫里斯可不是個好相與的記者,他在文章中對你不吝溢美之詞,充分說明了你在這方面的天分。”林為民不理會阿瑟·米勒的調侃,說道:“選角的事你們自己定就行了,這部話劇在米國公演,我不可能從頭跟到尾,沒必要事事都插手。”阿瑟·米勒見他的態度真誠,沒有再提關于選角的事,轉而問起林為民的行程問題。 “前兩天跟國內通過電話,短時間內是回不去了。這段時間就暫時留在米國了,我打算趁著有時間帶慧敏多出去轉一轉,窩在紐約的時間夠久的了。”阿瑟·米勒點點頭,說道:“這樣也好。《霸王別姬》暫時不需要你操心,伱可以放心的出去玩了。”兩人正說著話,阿瑟·米勒家里的電話響了,等他接完電話,林為民告辭而去。 回到達科塔公寓陶慧敏告訴林為民上午有人打來了電話。 “是上周在安妮家見過面的羅杰·斯特勞斯先生,他想請你喝杯咖啡。他找你能有什么事?”陶慧敏這一個多月來,語言進步了不少,但那天羅杰·斯特勞斯的話她只能聽個一知半解,如果都聽明白了的話,大概會理解羅杰·斯特勞斯打電話找林為民的意思。 “應該是的事······”林為民跟陶慧敏解釋了兩句。從到79街左轉一直走,盡頭就是哈德遜河。 河邊有一間咖啡館,名叫船塢。從哈德遜河吹來的風清涼、柔和,帶著咸腥的味道。 安靜的船塢里遍布游艇,象征了紐約城的富庶。羅杰·斯特勞斯坐在咖啡廳位于河邊的露天區域,帶著副墨鏡,手邊的桌上擺著一杯咖啡,悠閑愜意。 不過這一切因為林為民的到來被打破了, “斯特勞斯先生,你真是個會享受生活的人。”羅杰·斯特勞斯聽見聲音,起身和林為民打了個招呼,然后兩人坐下,林為民也點了一杯咖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