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大陸作家的作品出版到灣島,都能拿到相對不菲的稿費,通常能夠達到千字10~20米刀左右,換算成人民幣,比國內的稿酬標準高出了三四倍。 而郭峰給林為民的這份待遇,更是業內頂尖。林為民詫異于郭峰的大方和痛快,其實是他對灣島內的輿論氛圍并不了解。 別看這幾年灣島和國內破冰,關系越來越融洽。但灣島有幾十年的親米歷史,其內部崇米、崇西方的風氣比大陸猶有過之,林為民的作品屢次在西方國家摘得大獎,經過新聞媒體幾年時間的不斷宣傳,他在灣島人心中早已是蜚聲國際的大作家了。 是以,郭峰在提到待遇的時候毫不猶豫。他相信只要能拿到林為民作品在灣島的出版權,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既然郭先生這么痛快,那我也不矯情了。”林為民和郭峰又就出版事宜詳談了好一會兒,最后商定林為民的作品出版可以獲得13%的版稅,印數不低于20萬套。 除了林為民作品序列中涉及到敏感內容的幾部,剩余的作品新地文學出版社打算打包成套出版,二十萬套實際上至少是一百大幾十萬冊,絕對是一次大手筆。 商量好過幾天來簽訂具體的出版合同,郭峰離開前,又提出他打算搞一個關于兩岸文學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林為民出席。 林為民果斷拒絕了他的邀請,這種文人匯聚的地方自古就是是非之地,他可不想去湊這個熱鬧。 待郭峰走后,程早春對林為民說道:“這位郭先生這次可是下了血本了!” “什么意思?”程早春笑道:“你還不知道吧?他出版了國內那么多作家的作品,現在在國內文學界也算是知名人物,有傳言說他這人精明的很,遇到羞于談稿酬的作家,他是能壓多低就多低,要是碰上不松口的,他就給漲上去。” “說到底是生意人嘛!”林為民笑了笑,并未在意。郭峰熱心兩岸交流不假,但說到底不是打白工,目的還是賺錢。 當然了,說人家的目的只有賺錢也不對,人家這叫賺錢、交流兩不誤。 1989年的8月是屬于《塵埃落定》的,從月初《當代》上市發售,《塵埃落定》在這期刊物享受了最頂級的發表待遇,似乎就已經預示了這部作品的成功。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上萬封讀者來信涌入《當代》編輯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關于《塵埃落定》的讀后感和評論層出不窮。 發表一個月之后,各種文學評論雜志上也開始出現了關于這部的書評。 大多數的文學作品在發表后,總是有些負面口碑和評價的,連林為民的作品也不例外。 但無論是在讀者口中,還是在評論界的評價,《塵埃落定》都好的出奇。 如此優秀的口碑也助推了《塵埃落定》在大眾當中的傳播,8月的第八期《當代》創下了今年以來的銷售高峰。 “又賣過二百萬冊了!”賀啟智喜滋滋的說道。距離第八期《當代》發售已經過去了一個月時間,放到之前的幾期,印刷量一般都是一百五十萬冊,在這個時候刊物的銷售基本已經進入了長尾銷售的階段,渠道大概剩余二三十萬冊,慢慢消化兩個月便會銷售一空。 可這一期的《當代》因為有著《塵埃落定》的橫空出世,第一批上市的一百五十萬冊刊物已經銷售到尾聲,《當代》根據各地書店、郵局的反饋又加印了六十萬冊,應該差不多能夠滿足讀者們的需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