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1980年5月,《中國青年》發表了女工潘曉的一封來信,掀起一場關于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潘曉討論”; 1982年7月11日,《光明日報》報道了大學生張華為救掏糞工犧牲的事跡,大學生換掏糞工,一時引發了國人關于生命價值判斷的大討論。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在物質上是貧瘠的,但在精神上卻又是豐足的。 這些全國性的大討論,豐滿了一代人的人生,成了他們人生的養分,也帶給了整個社會無限的活力。 近幾年來,像這樣的大討論已經出現的越來越少,有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國內現在的關注和精力已經越來越被經濟生活所吸引,而忽略了對形而上的追求。 《中國青年報》上的報道,恰好激發了國人已經沉寂多時的精神追求。 林為民沒有想到他的信會被發表到報紙上,對于外界輿論的發展更是始料不及,直到《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找到他時,他仍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林老師,對于現在各方的討論,您抱的是怎樣的態度呢?我看了您的信,您對于大學生的決定似乎并不算支持。” 面對記者的問題,林為民無奈苦笑:“當時主要是怕這位同學是看完了我的,一時熱血上頭,做出了草率決定,所以特地給他回了一封信。我倒不是不同意他去,只是希望他能夠審慎的決定,這畢竟是關系到人生未來的大事。” 說到這里,林為民將《當代》編輯部最近這段時間收到的一些信拿了出來。 “你看看,這些都是我們最近收到的,都是看了《一個都不能少》打算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學生們的來信。” 記者翻著那一封封讀者來信,熱淚盈眶。 這些信筆跡不一,但所表現出的對于國家和人民的擔當和抱負卻是相同的。 “林老師,您真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您的影響了一代人!”記者眼含熱淚,激動的說道。 林為民卻不茍言笑,說道:“不能這么說。” “為什么?”記者問道。 林為民指著辦公桌上的那些信,“我相信這些寫信的學生們在當下的想法是好的,但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一道巨大的鴻溝的……” 記者聞言沉默,過了一會兒才說道:“您是怕他們以后可能會后悔?” 林為民點點頭,“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堅守的,一定會有人后悔。我只是希望,到那個時候,那些臨陣退縮的人不要背負良心的愧疚和輿論上的譴責。” 他說到這里時看向記者,記者下意識的回避了林為民的眼神。 他如何能不明白林為民的意思,投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這件事,說出來自然是充滿了理想主義和人文關懷的大好事,媒體愿意看到,政府也樂見其成,這才有了輿論上的推波助瀾。 一旦有人真的決定這么做,那么必然會被推到道德的高壇上,不容許有任何的后退。 “林老師,您的顧慮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于國于民來說都算是一件好事。”記者說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