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自由撰稿人-《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1/3)頁
七月下旬,經過了聲勢浩大的專項整治活動,國內的圖書市場走出了一波小陽春的態勢,書店內的正版圖書銷量與上半年相比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中一些受歡迎的暢銷書銷量更是一路看漲,高得嚇人。比如國文社出版的程忠實的《白鹿原》,出版三四個月的時間,加印了三四次,總銷量突破了50萬冊。
還有汪碩的集《過把癮就死》,華藝出版社二月出版,到四月份首印的30萬冊售罄,兩次加印40萬冊,截止七月下旬已經全部售光。
而上個月才發售的《一個都不能少》,銷量更是夸張,首印五十萬冊上市不到一個月,各地書店、郵局就打爆了國文社的電話,他們的庫存已經銷售過半,看樣子要不了八月中旬就會全部售罄,一個勁兒的催國文社趕緊加印。
《一個都不能少》的銷售如此火爆,除了是因為的質量過硬和發表之后的兩個月之內所引起的廣泛討論和關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市面上竟然買不到這部的盜版。
對于這部在市面上的火爆程度,國文社同事們也感到很是震驚。打一波盜版竟然有如此奇效,大家簡直有一種夢回85年以前的感覺。
那個時候,國內的盜版圖書有,但很是稀少,很多文學愛好者對于盜版書也嗤之以鼻。
可隨著這些年物價飛漲,老百姓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很多人在花錢看書這件事上也變得仔細起來,這也就給了盜版圖書發展壯大的空間。
這幾年隨著盜版圖書侵占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包括國文社在內的很多出版社也感受到了壓力。
一本書正版和盜版之間可能就差那么兩三毛錢,卻促使很多讀者選擇最終選擇了盜版。
很多出版社并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可他們實在是沒有讓利的空間。
出版社編纂一本書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人工成本,還要支付給作家們稿費,正版圖書又不可能降低印刷和裝幀質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盜版不斷的侵蝕市場。
面對這樣的情況,誰也沒有想到,一次盜版整治專項活動竟然就讓銷量不斷下滑的圖書市場逆風上漲。
編輯部的同事們在工作之余,閑聊著最近圖書市場的變化。
“為民這回真是給我們出版行業干了件大好事啊!”柳蔭感嘆道。
“聽說當時杜署臉都綠了。”姚淑芝八卦道。柳蔭語氣中帶著調侃,說道:“當著他的面跟副相告狀,臉能不綠嗎?我要是杜署,非得把他擼成光桿司令不可!”
“攤上他這樣的下屬,哪個領導都不好受啊!”祝昌盛幽幽道。辦公室內爆發出一陣歡快的笑聲。
沒事說說領導的壞話,這班上得才有點意思。眾人正說著話,王曉波來了編輯部,臉上滿是笑容。
“曉波,來送稿子嗎?怎么這么高興啊?”同事們問他。王曉波搖搖頭,
“不送稿子,今天來是跟你們報個喜。”眾人好奇,問道:“報什么喜?”
“香江的出版社打算給我出集。”王曉波一臉喜色的說道。眾人一聽也很高興,
“這是好事啊!”王曉波的作品大家都看過,風格特立獨行,有些作品發表都不容易,更別提出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