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國民文學出版社這七個字,在中國文學界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不光是對作者們來說是這樣,對于編輯們來說同樣是如此。 國文社總編輯衛君怡曾經說過, “國文社的編輯古今中外文學都應該懂,國文社是培養作家、翻譯家、出版家、理論家的地方。事實也確實如她所說,在國文社里,你走進一個編輯室,隨便打聽一兩個坐在辦公室窗邊或者門口的老同志,都有可能是可以稱 “家”的存在。國文社編輯之間一直有 “傳幫帶”的傳統,新人來了社里,在校對科實習后都會分到老編輯的身邊學習,就跟國營工廠里會給青工們找師傅一樣。 年輕的編輯們跟著老編輯們,不僅要學習專業上的知識,更要學習他們如何同作家打交道、怎樣陪伴作家成長。 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年輕一代編輯放在中國的出版界自然是出類拔萃的,成為其他出版社爭搶的香餑悸,并不是讓人奇怪的事。 大家替走了的人惋惜,更多的是因為業務。能被挖走的編輯,一定都是各編輯室的骨干力量,未來必定是在出版界有名聲的人物。 但走了可就不一定了,外面的出版杜更多的是為了經濟利益,賺錢可能比國文社要快,但成就恐怕有限。 郭旭剛的離開,給國文社員工們的閑暇增加了些許談資,但并未在這里引起任何波瀾。 作為國內出版界的重量級單位之一,這里最不缺的編輯,更不缺好編輯。 外面挖走了一個人,國文社還能培養更多人,這就是底蘊。十月的第二個周五,林為民接到了阿瑟·米勒從米國打來的電話,《追風箏的人》賣出了英國、加拿大的版權。 其實自這部話劇在百老匯公演,就有來自幾個英語國家的制作公司希望可以取得這部話劇的版權,但當時阿瑟·米勒和林為民商量了一下,為了能夠保持話劇的影響力,也是為了更好的談判,并沒有急于將話劇的版權賣出去。 如今,距離《追風箏的人》在百老匯公演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年,已經進入了衰退期。 這部話劇在米國收獲了上百萬觀眾的喜愛,影響力早已擴散到多個英語國家,這個時候運作版權開發的事再合適不過。 在百老匯,版權運營是一件專業且復雜的事,林為民一直沒有多過問。 除了《追風箏的人》這次《觸不可及》的版權也被英國的制作公司買了過去,兩個國家、三個版權,扣除阿瑟·米勒的版權運營公司的分成,林為民能獲得的分成高達二百八十萬米刀。 如果林為民的作品版權運營能夠一直做下去,這將會是不亞于戲劇演出和出版的又一大金礦。 又過了些天,程早春把林為民叫到了辦公室。好長時間沒有被領導叫來談心,林為民冷不丁一進辦公室還感覺挺親切。 “領導,找我什么事?” “沒事就不能找你聊聊?”林為民給了他一個眼神,都是千年的狐貍,你就別跟我玩聊齋了。 程早春輕咳了一聲,緩解了一下尷尬的氣氛。 “最近,汪碩那個文集賣的好像不錯!”程早春主動打開了話題。 “是,華藝膽子很大,首印二十萬套。”程早春點了點頭, “你跟汪碩熟,有加印的計劃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