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新刊物-《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3/3)頁
所以林為民的態度并不熱心,但也不會斷然否決。
因為國文社存在的本身就不是為了盈利,它所肩負的更多的是這個國家文學發展的使命和責任,只要讀者調查結果不太差,他都會支持把這份刊物辦出來。
賺錢的事,交給通文社去負重前行就夠了!
得到了林為民的支持,賀啟智有些興奮。
創立散文刊物,對于《當代》并沒有什么大的益處,相反《當代》還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力量支援散文刊物的建設。
但他想到的是國文社又多了一份文學刊物,國內的文學界又多了一份文學刊物,讀者們也能因此受惠。
等賀啟智離開之后林為民拿起了電話。
“喂,小琳姐,我是為民啊!”
李小琳是巴老的女兒,如今是《收獲》的副主編,巴老近些年已經不過問刊物的具體工作,所以她是《收獲》實際上的掌門人。
林為民是萬先生的學生所以和她是平輩論交。
林為民給她打電話自然是為了于秋雨的事,聽說林為民想把于秋雨的散文結集出版,李小琳高興道:“我替你聯系他。”
于秋雨在《收獲》開辟散文專欄,就是在李小琳的力排眾議之下才通過的,如今國文社要出版于秋雨的散文集,足以證明這些散文的影響力,也證明了她的眼光和工作成績。
兩人聊了幾句,李小琳便急匆匆的要去幫林為民聯系于秋雨。
掛斷和李小琳的電話之后沒多長時間,電話響了起來。
在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并大賣之前,于秋雨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官員和文化學者。
他在1986年被任命為滬上戲劇學院院長,近些年來所著的作品也多為戲劇領域研究著作,如《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等。
《文化苦旅》散文專欄,從1988年誕生以來就在文學界引發了一些討論。
既然是討論,自然是有贊美有批評。
他的散文風格自成一家,不同于前人,格局宏大、視野開闊,喜歡的人稱之為“大散文”,不喜歡的人則批評其矯揉造作,文章中更有不少用典的硬傷,完全是貽笑大方。
于秋雨從李小琳處聽說林為民要結集出版他的散文,心情激動,打來電話的第一句話便說道:“林總編,我的散文真的能出版嗎?”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