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新說道:“于秋雨打電話來,說想商量商量版稅的事。” 李新說這話的時候表情有些猶豫。 此前國文社出版于秋雨的《文化苦旅》,到現在已經四個多月時間。出版之初,國文社沒有人看好這部散文集。 一來是因為作者于秋雨在國內文學界并沒有什么名聲,二來是于秋雨的散文風格有別于前人之作。 但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部散文集,竟然在上市四個多月時間內狂銷五十萬冊,國文社緊急加印6次。 在加印的過程中,《文化苦旅》一次又一次打破了國文社所有人對于散文集的認知。 加印三萬冊、五萬冊、十萬冊、十五萬冊、十五萬冊…… 《文化苦旅》的讀者好像是無底洞,無論國文社加印多少,他們都能在短時間內就將這部散文集搶購一空。 在國文社建社四十年歷史上,國文社就沒出現過這么妖孽的書。 作者名氣不大,風格獨樹一幟就算了,體裁也不算大眾,究竟是怎么能夠做到四個月狂銷五十萬冊的呢? 這個問題不僅是縈繞在國文社所有人頭上的疑問,同樣也是纏繞在全國所有出版人心頭的結。 不是,它憑什么啊? 不過,想不通歸想不通,這不妨礙大家跟風賺錢。 自從《文化苦旅》火了之后,連國文社都要乘勢推出幾部散文集,更何況是外面那些出版社。 短短兩個月時間之內,國內各大出版社的散文集出版量呈爆發之勢,一時間百花齊放,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讓讀者們目不暇接。 不說《文化苦旅》所引發的散文潮流,單說于秋雨看到自己的散文集大賣之后,一開始他是高興。 他本身是文化學者,以前雖然出過書,但都是學術作品,銷量就別想了。 《文化苦旅》中的散文都是他多年以來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出版文學作品,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部散文集竟然會受到讀者們如此狂熱的歡迎。 但高興了不長時間,他又開始郁悶起來,起因是他跟好友的一場談話。 他的朋友是滬上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當天傍晚兩人在一起吃飯,席間好友說起《文化苦旅》出版后熱銷的盛況,戳到了于秋雨的心頭,讓他得意萬分。 可朋友在吹捧過他之后,又狀若無心的問了一句,“秋雨,國文社出版你這部書給他的稿費一定很高吧?” 于秋雨笑道:“國文社做事很公道給了8%的版稅。” 好友道:“8%啊,那是不少。不過……” 好友說到這里故作猶豫,于秋雨忍不住問道:“不過什么?” “不過要是按照《文化苦旅》現在的銷量來看,國文社給你的這個版稅著實不高,至少也得10%才行啊!” 于秋雨聞言笑著擺擺手,“誰能知道書能賣的這么好?” 朋友笑道:“也是,是我想的簡單了。” 說完之后,于秋雨沒有把席間的這番談話當回事。 可等回到了家,半夜于秋雨躺在床上,卻怎么也睡不著覺,翻來覆去,腦子里想的全是朋友的那句“至少也得10%才行”。 他的《文化苦旅》定價3.2元,五十萬冊就是一百六十萬碼洋,差了2%的版稅就是三萬兩千塊的差距,三萬兩千塊,新房不能想了,但在滬上買套里弄房子沒問題,甚至還有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