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今時隔一年半時間,《李建國》下部隆重推出,卻恰好趕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輿論大潮,本應該早就引爆的輿論硬生生被按到了11月之后才爆發。 不過,晚爆發也有晚爆發的好處,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持,林為民在國內文學界的聲望可謂舉世無雙。 攜如此煊赫之勢而來的《李建國》下部,如同王者降臨,所向披靡。 刊載《李建國》下部的第10期《當代》在二十多天時間里狂銷520萬份,創下了《當代》創刊以來的銷量紀錄,這個數字不僅是前無古人,恐怕也后無來者。 畢竟以后林為民哪怕再寫出新作,也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的輿論加持了,而與銷量相對應的是《李建國》下部在讀者群體當中逆天的口碑效應。 發表之前,編輯也好、評論家也好,哪怕是很多讀者都在擔心按照《李建國》上部的故事和時間線,下部必然會脫離現實時間線,一個處理不好很容易將上部塑造的精彩故事毀于一旦。 但大家擔心的事情并未發生,《李建國》下部的故事與上部一脈相承,無論是文風、故事走向還是內含的思想脈絡與精神內核,上下兩部作品達到了高度統一。 下部推演現實所涉及到的未來時間線也處理的合情合理,絲毫沒有讓讀者產生違和感和讓人難以接受的邏輯漏洞,一切就仿佛林為民曾經親身經歷過一樣,真實的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在《李建國》下部的創作上,林為民冒了巨大的風險,一旦失敗很容易將上部積累的好口碑毀于一旦,反之亦然。 無論是人物和外部環境塑造塑造、情節設定、思想內涵,《李建國》下部都達到了一部經典應有的高度。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現在一整部《李建國》終于以完整的面目示人,真真正正的將這部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的全部面貌展現了出來。 《李建國》的巨大魅力來源之一是它所塑造的豐滿而鮮活的、可以堪稱為典型的藝術形象。 除此之外,當評論家和讀者們閱讀過后再度回首整部的內容,不難發現《李建國》的整體藝術基調是凝重而悲壯的,閱讀過程中雖時有高興與欣慰,但不免常常感嘆人生和命運的變幻莫測和歷史大勢的滄桑與不仁,由此帶給了讀者們感動而沉重的審美感受。 但這就是真正的生活和命運,它無比豐富、復雜,讓人難以捉摸。 整部看上去甚至是有些古樸與粗拙,但也因此處處透露著一部偉大作品的格調。因為它真實形象的還原了生活最本質的真實,這既顯出了生活本身的丑陋,卻也讓生活具有了超越自身的豐富與魅力。 這是屬于真實和生活的力量,也是真正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必然應該具備的力量。 忙碌的10月份過去了,就像是預想的那樣,林為民不是在接受采訪/參加活動,就是在接受采訪/參加活動的路上,不僅要應付國內的記者和媒體,還要應付國外的。 尤其是國外的記者和媒體,現在上頭的領導們當他是張中國的對外名片用,為了大局出發,林為民也不能掉鏈子。 嶄新的11月份到來,諾貝爾文學獎在海內外所帶來的轟動效應正在慢慢過去,新聞媒體對于林為民的關注也在降低,他終于有了點喘息之機。 但這不代表他可以休息,林為民每天的日程每天依舊被安排的滿滿登登,只是沒有像前段時間那么緊湊了而已。 這天他受邀參加完一場政府與聯合國共同舉辦的知識產權論壇活動,便接到了個電話,有國立文學院的熟人要拜訪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