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知不覺,戰(zhàn)艦又回到了宇宙空間,開始劃出條蜿蜒弧線,直奔火星而去。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公轉(zhuǎn)軌道排列順序雖然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等,但行星運轉(zhuǎn)各有各的規(guī)律,絕大部分時候相互距離都很遠,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平均每十余年才會出現(xiàn)一次六星連珠,算上冥王星的九星連珠更是六千年一遇。 這次從金星回火星,并不需要飛過地球軌道。 中型運輸艦的指揮官客艙里,陳鋒的培養(yǎng)箱孤零零的擺在這里,唐天心在指揮艙那邊負責航行指導,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智能戰(zhàn)艦攔截。 陳鋒的視線透過指揮艙超韌玻璃隔板,能看見極遠處籠罩在土星軌道與天王星軌道之間的戴森膜獨有的淡黃色反光。 它無比的絢麗壯觀與宏偉。 這次的的戴森膜似乎比過去顏色更深一點。 這條時間線的科技水平明顯又長足進步了,但戴森膜依然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陳鋒又把目光轉(zhuǎn)向眼前的投影光幕,開始翻閱時代情報。 現(xiàn)在的戴森膜建成于2687年,比上次的2755年提前了六十八年。 由當時的世界各國聯(lián)合建成。 提出戴森膜理念的,依然是吸收了生物學家賴聞明的知識的瘋狂科學家謝爾蓋·波諾馬倫科。 并且這次他把工作做得更細致,設(shè)計理念更為完善,為后人節(jié)約了不少時間。 最終人類制造出來的戴森膜科技水平的確比過去更高,依然具備生物特性,但在長成形后并未瞬間停止生長,直到再又長得更厚實些才消停。 體現(xiàn)在功能上,就是其能量轉(zhuǎn)化效率更高,平均每秒轉(zhuǎn)化的可為人類所用的總能量更多。 即便到如今又數(shù)百年過去,人類和鐳對強化戴森膜的能量利用總額加起來也才堪堪達到百分之百。 在之前的數(shù)百年,戴森膜制造出來的龐大電能與生物電池大半都給浪費掉了。 謝爾蓋這位仁兄是真的虎,自從第一次出現(xiàn)在史書中后,就變成了個頑強的釘子戶,每次還會更厲害一點。 時代造英雄,英雄鑄史書。 足夠強悍的人只要別英年早逝,又或是遇到什么不可抗力,總能釋放出自己應(yīng)有的光華,照耀前路指引方向。 陳鋒又感慨著,在人類沖出太陽系又或者徹底掌控反物質(zhì)科技之前,獲取能量的終極手段應(yīng)該就是戴森膜了,不可能更強了。 有件事讓他感到格外驚詫。 戴森膜如今不但未被摧毀,依然存在,甚至并未被軍事實力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鐳完全掌控。 人類當然不會摧毀戴森膜,在失去地球的肥沃土壤后,以當前的科技水平,無論人類對其他星球再怎么改造,也不可能得到與地球一模一樣的環(huán)境。 人類必須依靠戴森膜的能量才能利用原子儀大量生產(chǎn)食物。 鐳也需要戴森膜提供能量。 如今的戴森膜能量供應(yīng)分布情況如下。 百分之六十的電能輸送往地球,百分之四十的電能分別輸送往各大基地。戴森膜的生物電池南極點,則在被鐳奪走的艦隊控制中,人類時不時的偷襲一下,搶點電池出來。 總體而言,相當于人類其實只能得到20%左右的能源,鐳控制了80%的能源。 雙方形成了詭異的默契,無論打得再激烈,都沒去動戴森膜。 鐳明明占盡了上風,但卻又并未斷絕人類最后的生路。 它既不摧毀,又不曾奪取對戴森膜的完全掌控。 這很奇怪。 也不知道它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