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譬如那棟遠遠就能瞧見的高約一百五十米的宿舍大樓,至少由八個部分拼接而成,且每個部分都可以切換為全封閉模式,拼接位置的中段,有一些斜向四十五度角分布在四周的大型金屬圓筒,那分明是收縮后的粒子發動機噴射口。 如果有變故,所有建筑都能迅速起飛逃逸。 當真是把游擊策略執行到了極致。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一切為了生存。 戰艦里眾人簡單整理儀容。 算上陳鋒,一行共計二百七十一人的天心縱隊殘部陸續走向戰艦出艙口。 前方并不寬敞的廣場里,擠滿了大約數十萬人。 這些部分是天心縱隊基地里的非戰斗成員,還有一部分是沒那么精銳的普通士兵。 其中有五六千人湊在最前方。 前方人群里這些人有老有少,但也幾乎只有老和少。 中青年不多,約莫只占十分之一。 年長者白發蒼蒼,年幼者蹣跚學步,又有些不滿十歲的孩童。 年長者通常是戰士的家中長輩,年幼者則是戰士的后人。 幾乎所有人都伸長脖子打望著走下臺階的戰士,想從里面找到熟悉的面孔。 他們想知道自己的家人朋友是否生還。 其實這消息本可以通過數據通訊的方式早早傳回來,但現在自由陣線各大縱隊都約定俗稱的自發形成了個習俗。 如果縱隊里尚有幸存的戰士,那么噩耗要在最后才讓陣亡者的家屬親朋知道。 只有徹底的滅隊才會第一時間返回消息。 陣亡者帶來悲傷,幸存者帶來希望。 在看到出征歸來的戰士時,哪怕那不是自己的親人,多少總能更堅強些。 戰士們一個又一個的走下戰艦臺階,打開家屬通訊頻道。 幸存戰士被或近或遠的家屬親朋認出,人群里時而響起熱烈的歡呼。 但廣場前方更多的區域卻依然是一片死寂。 直到最后,裝著陳鋒的箱子走在前列,唐天心跟在后方慢慢走了出來。 每次出征歸來,唐天心都是最后一個走出戰艦的。 當唐天心的身影出現在出艙口時,意味著再也沒有更多的幸存者了。 絕大部分守望著的親朋好友們已經知道了等待的結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