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他把上午四個小時拿來看指揮官教程,下午則繼續(xù)讀書,力爭不靠繁星幫忙作弊也能通過高中畢業(yè)考試。 晚上時則進入模擬訓練系統(tǒng),進一步強化訓練銀河戰(zhàn)丸的操作手感,并給別人示范教學。 同時他每天還得至少抽出一小時來完成腦波協同共振訓練,以持續(xù)提高喚醒度。 兩天半過去,陳鋒的穿梭機停靠在一臺龐大的飛行機械前。 這飛行機械是一顆金屬星球。 星球正在動力驅使下,以違背物理規(guī)則的速度,沿著與黃道面呈七十度角的橢圓軌道高速運動。 陳鋒的停靠是相對靜止,其實穿梭機也處在高速運動中。 星球正是前身為水星的星鋒堡壘。 比起原身水星,星鋒堡壘的體積更大很多,直徑達到驚人的一萬八千公里,直徑是地球的1.5倍。 當然其重量并不如地球,畢竟由無數鏤空的構建筑物組成。 一開始被建造出來的星鋒堡壘并沒有如此龐大,但隨著時間推移,進駐到星鋒堡壘中的科研人員越來越多,成立的項目組也越來越多,新修的實驗室也越來越多。 原本的星鋒堡壘容積已經不夠了,幸好人類可以依靠戴森膜不斷提供的能源進行質能轉化生成金屬。 一個又一個模塊化單元被太空造船廠制造出來,并被安放其上。 此后,建筑結構不斷增補,歷經數百年發(fā)展,星鋒堡壘成了如今的規(guī)模,在太空中看起來像個猙獰可怖的金屬怪獸。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制造的最為龐大的飛行載具,融匯了人類最尖端的科技結晶。 把飛行載具做大,需要考慮的因素并不比做小少到哪里去,甚至可能更多。 光是為了對抗龐大的引力塌陷,就需要用力場全面覆蓋整個戰(zhàn)艦的每一處。 力場設備的穩(wěn)定性更是嚴苛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畢竟任何一個設備出現細小偏差,都可能引起這顆比地球更龐大的人造星球出現大面積的重力坍塌,造成人員傷亡和文明科學生產力的損失。 畢竟如今全人類共有近三十億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在此任職,從事科研工作。 另外還有數百個與星鋒堡壘類似功能的太空實驗室,飄蕩在太陽系的各處。 這些實驗室的規(guī)模倒及不上這里,各自從事的也是不同方向的研究項目。 譬如由歐青嵐率領的重型爆破新型武器研究所,就在另一個規(guī)模并不大,但人員卻極度精銳的太空研究中心里。 由于戴森膜的能量產能進一步提升,且人類又不曾經歷過戰(zhàn)爭內耗,還有繁星居中調配,諸如此類的精細化研究項目分工可以做得更細致與全面。 在這條時間線里,母星地球上的環(huán)境只代表人類的冰山一角。 如今人類的母星是整個太陽系,只是走不出去而已。 穿梭機與星鋒堡壘同軌移動一分鐘后,成功完成對接。 陳鋒走下穿梭機,站到了這巨大金屬“行星”的地表上。 他身邊有空氣,不需要穿防護服。 與地球截然不同,因為實驗項目的需要,星鋒堡壘并沒有制造出完整的大氣層。 在穩(wěn)定力場的籠罩范圍下,覆蓋在金屬星球表面的大氣層高度只有不足三公里,沒有完整的大氣層結構。 因此,從這里仰望天空看不到藍天白云,只能見漫天星海,倒也壯觀華麗。 星空中的繁星格外明亮。 遠處的太陽光芒在能量力場的過濾后,不算刺眼,只如一盞永懸當空的小小明燈。 星鋒堡壘的自轉速度比地球稍慢,表面引力環(huán)境原本遠小于地球,但陳鋒的體感重力卻剛好一個G值。 他試著調整了一下,發(fā)現重力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喜好與鍛煉需求進行點對點的調整。 調整范圍可以精確到他這個人的投影面。 在兩個開啟不同G值的人近距離接觸時,智腦會自動生成力場擋墻進行干涉阻擋,防止重力驟然變化引起誤傷。 陳鋒想了想,身為立志要成為超級戰(zhàn)士的男人,又忙到沒空搞力量訓練,應該抓緊每分每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