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哈默斯利嶺位于澳洲大陸西南部,瀕臨大海,占地極廣,綿亙260公里。 山脈山高溝深,縱橫交錯。 千余年前這里曾是個重要的鐵礦基地,幾乎提供了澳國80%以上的鐵礦石。 當時哈默斯利嶺植被稀疏,只有些頑強的草甸艱難生長。 但如今這里的地形地貌雖無變化,植被狀況卻有天壤之別。 群山的上端鋪滿了動輒長達百米的粗大藤蔓。 藤蔓如龍游走,寬大的樹葉仿佛蒲扇,莖干直徑粗則一米,細也有數分米。 細密的根須則從藤蔓莖干各處如同蜈蚣腿密密麻麻的刺入地面。 藤蔓相互交錯,爬滿峰頂,幾成生態霸主。 這是種陳鋒在二十一世紀從未見過的植物,大約是氣候變化后產生了某些強勢變異出現的新品種。 山脈的中部則主要生長著一些枝干粗壯至極的大樹。 大樹的根部極粗,即便最細的也要數十人環抱,粗的直徑則達數百米,高度更有數百上千米。 樹冠仿佛撐傘般擴張開來,層層疊疊互相交錯著,像是被堆放在菜籃子里的西藍花,以至于從上往下幾乎看不出山溝的痕跡來。 要不是陳鋒能通過飛船的探測儀掃描地形,他幾乎能把樹冠當平地給停靠下去。 考慮到晨風一號沒有能量護盾,強行停進山溝里可能受損,修起來麻煩,他先停在山巔上,然后穿上嶄新的作戰服,提上刀,拿了把裂變散彈槍,再背上個背包,走出艦船。 他的背包里裝了個微波爐一般大小的鐵盒子。 鐵盒子里是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小型生物電池供能倉,主要是給“玩具”引力波掃描儀供能,另外還有一塊拳頭大小的微型運算服務器。 他先包餐了一頓夸克合成套餐,然后再摁下背后鐵箱子側面的按鈕,伴隨咔吱咔吱的金屬異響,兩條兒臂粗的機械臂從背后的箱子先往上彈出,支出來一米余。 兩條機械臂的中間懸掛著一塊17吋的液晶顯示器。 咔噠,機械臂夾著顯示器的關節先彎曲,再二段彎曲,顯示器便正好擺在陳鋒頭頂斜上方距離眼睛半米處,讓他看起來像背著書生箱的寧采臣。 陳鋒抬手在顯示器上按了一陣子,調試成功,畫面中開始浮現出個直徑五十米的球形空間,正是掃描儀的成像。 可穿戴式隨身一體探測輔助設備宣告研發成功! 哦不,拼裝成功。 這還不算完,他又轉過身去,此時一口大鐵箱子正被晨風一號的機械臂舉著放下來。 打開箱子,里面擺滿了花花綠綠金屬構造物,這都是他得閑時組裝的可穿戴裝備。 一件一件的穿上,五分鐘后,他變成了個充滿朋克氣息的機械戰士。 陳鋒簡單的測試了一下腰部左右兩側的噴射引擎,稍微浮空。 很好,在輔助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撐下,他的飛行十分平穩,變向提速也非常靈敏。 準備就緒后,他順著山坡往下走,一頭扎進茂密得不像話的叢林里。 越往下深入,林間陽光便越暗沉。 即使此時正好大中午,陽光正烈,但卻也根本照射不下來。 難怪這些樹木要長那么高,不往上竄一點距離,怕是連口湯都喝不上。 森林里的生態環境并不簡單,除了高大樹木之外,滿地里也長著數之不清的或大或小的植物。 高大的如同普通樹木,低矮的則是些形態各異的灌木叢。 這些極難照射到陽光的低矮樹木倒并未生著寬大的葉子。 至于它們的營養從何而來? 只需要看一眼樹木的枝條分叉就全明白了,樹枝不約而同的長到了巨樹身上。 要不是能明顯的看到枝條破開巨樹樹皮往里刺的破口,陳鋒能把這些小植物當成巨樹的根。 除植物外,山谷中的動物也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既有眼睛根本睜不開,靠超聲波定位的大耳巨狼,又有瞳仁里能自然散發出強烈光芒,腦袋上仿佛長了兩個大型手電筒的黑熊,還有能在地面上閃電般抹過,快如老鼠的黝黑鱗蛇。 這些動物的攻擊性都很強,打老遠發現了他的動靜,便一個個飛蛾撲火般直愣愣沖來。 陳鋒暗自慶幸自己穿了可穿戴裝備,能飛過去,不然他得走一路殺一路,得把自己活脫脫累死,遑論在這山谷里搜尋人類的蛛絲馬跡了。 他也在感嘆,可惜高精度的引力波探測儀一去不復返。 零件是有,奈何自身能力有限,實在修復不出來。 不然的話,照著上條時間線里銀河戰甲的性能,在空中飄一趟,掃個描,然后就能安安心心的躺平等著繁星給分析結果了。 大半天后,外面已是天色漸晚,但對他來說卻沒什么分別,他已經下到山谷底部,這里早已變成一片漆黑不見五指的世界。 但自然間并非無光,他的視野反倒變好了。 密密麻麻的異養型樹林間,正漂浮著無數瑩瑩光輝,都是各種各樣可以散發光芒的昆蟲。 這些昆蟲各自追逐流光,時而匯聚,時而散開,又時而如同銀河橫亙天空般在樹木間穿行。 畫面看起來如夢似幻,仿佛置身仙境。 一些靠吞食蟲子為生的小型鳥類時不時閃電般劃過,熒光昆蟲帶出的空中河流驟然缺掉一塊。 陳鋒并未開燈,早已戴上了模擬頭盔,靠著利用超聲反饋原理成像的投影分辨方位。 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調查,一路轟殺躲避不開的動物,再時不時的收集一些生物電池。 山嶺中地形復雜,動植物密度極高,信息量大得令人發指。 并且,即便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如同腳印或者野炊的余燼之類的,在大量動物高頻率高強度的活動影響之下,根本不能保存多長時間。 以這些動物的能力強度,陳鋒估摸著沒有裝備的普通銀河戰士在這里也活不過三天。 謝爾蓋的秘密基地既然能藏匿近五百年,肯定不會傻乎乎明擺在地上,想找到,那還得慢工出細活。 陳鋒沒做白日夢,沒傻乎乎的想著能一蹴而就,做好了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就此在這山谷中住下。 時光荏苒,眨眼又是三月過去。 在這三個月里,陳鋒把哈默斯利嶺上上下下犁地犁了十余遍。 他的數據庫里裝滿了龐大冗雜的信息,精確到山脈中的每一株植物,每一個昆蟲,每一個動物。 他也能對動植物的一切動態進行模擬預測,甚至精確到這些植物在何時生根發芽,將會在何時凋零。 他還利用引力波探測儀完成了完整的地形模擬,下探到地下三公里的程度。 在地下三公里的范圍內,地殼中的土巖流動能精確到以克為單位的模塊內。 無數個細小模塊組合在一起,變成了如同洋流的模擬建模。 另外,雖然引力波探測器對地下的準確掃描只能下探到最多五公里的程度,但陳鋒又掃蕩全球,拼裝出了些科技水平沒那么高,精度沒那么準確的常規地質勘探設備。 設備類型包括物探化探、槽深、鉆探、大型地球物理勘探設備等等。 在地質模擬建模領域,以物法勘探為主,物法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總之就是有什么手段,陳鋒就上什么手段,不求絕對精確,只圖用更多檢測手段去收集更多更全面的數據。 所以他手中掌握的地質數據依然下探到了地下十八公里的程度,只不過地下三公里的范圍是第七條時間線三十一世紀的科技水平,三公里到十公里則是二十五世紀的水平,十公里到十八公里則是二十二世紀初的水平了。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讓他專門擴建的超大數據存儲庫都快裝不下。 繼續強化收集也沒有意義,在3020年9月3日這天,他的掃蕩行動正式宣告停止。 以他當前掌握的算力,根本無法把這些數據轉化成人眼可看的畫面。 卡機能卡到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隨便轉個視角,都能讓想起當年用08年的電腦打開19年的QQ時被支配的恐懼。 所以他又寫了個算法程序,全部交給服務器在后臺演算。 至于他自己,則又開始制作芯片,一塊一塊的往服務器里面懟。 距離3020年10月27日不足六十天,陳鋒的緊迫感越來越強了。 到如今他已經初步完成新型宇航級飛船的搭建,就放在漢州郊區。 飛船長約五千米,高一千一百米,寬兩千米,形態為傳統的紡錘形。 不是他不想要三角尖錐艦船或者雪花艦,而是以他的能耐,實在只能勉強設計出紡錘形的穩固類曲率薄膜層。 要讓他整出別的形狀,又或是可以完美貼合覆蓋在艦船表層的結構,那是要了他的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