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2020年至2520年的這五百年間,陳鋒與救世嚴格執行《五百年規劃》所制定的一切步驟,并在最后的二十年凝聚出了精華,悍然爆發。 日新月異快速進化的各種軍事裝備和醫療技術給了人們極大的信心,并堅定的認為無論這次遇到的是Z菌還是S菌,人類都有必然戰而勝之的能力。 因為在這二十年里,除了快速推進科技,消化救世十六篇章(《狂人猜想集》1.0至16.0版)中最后的財富之外,人類還將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到了極致。 快速建設泛太陽系《晨風》播放器,巨量儲備個人衛生防護資源,推行一戶一房,一人一屋的分散居住策略,盡可能將社交互動轉移至量子網絡的全息世界里,提前發展疫苗,但并不注射,只是以一人一針的方式分發下去,小小的注射器就藏匿在每個人的智能輔助腕表中。 盡可能側重的發展太空級單兵作戰裝備,逐漸改良銀河戰甲的性能,提前清除空間站、艦船等不具備戰略縱深的太空單位中的動物,甚至連細菌、真菌和病毒都不放過。 要不是人體內的共生菌與人體已經形成了微妙的相輔相成的共生體系,沒了不行,人類內的這些微生物,大抵也是不會放過的。 時間走到2519年底,全太陽系各行星、聚居點、空間站與艦船中的微生物監控體系早已穩定運行了超過十年,并且監控算法日新月異,性能一直在增強,但始終沒有動靜。 時間不知不覺走進了2520年。 2520年1月7日,人類科學、政治、經濟、工業、軍事五大領域的最高領導層會議做出判斷。 這次來的依然不是S菌。 答案呼之欲出,必然是Z菌。 S菌的疫苗,依然也是要注射的,畢竟這可以進一步帶來基因喚醒度的提升,并且在醫療和生物技術革新后,存活率也相當有保障。 與此同時,人類陷入另一個倫理困局。 到底要不要提前屠戮動物,以降低物種多樣性,降低生物的威脅? 畢竟Z菌的潛伏能力實在夸張。 最終,當時的世界政府最高層拿出了一個萬全之法。 地球人全員升空,居住地從各大行星、衛星的表層轉移至大型太空基地內。 在太空基地內實行空間無菌化,將所有動物圈養在行星表層。 同時,人類在地面只駐扎精銳軍隊,負責維持秩序和隨時待命,同時監控及檢修一些人工智能生產機械。 按照所有人的常識,人類具有幾大絕對優勢。 第一,一旦Z菌開始誕生,以全域微生物監控體系的性能,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并定點消除。 第二,即便不幸被Z菌繁殖成功,開始潛伏生長并催化出異化滅絕動物,以銀河戰士的單兵作戰能力,也完全可以輕松壓制僅具備青龍甲戰斗力的敵人。 這個時代的人類雖然也擁有強大的雪花戰艦技術,但側重點卻完全放到了銀河戰甲上,在全員注射S菌疫苗后,一百六十億人口支撐出了六百萬名銀河戰士。 以陳鋒的眼光判斷,這套銀河戰甲的性能雖然不如他本人用過的真正的銀河戰丸,但也不輸鷹擊甲系列了,看起來的確是穩贏。 第三,即便這次的異化動物超越先哲陳鋒描述的滅絕動物的能力,人類也完全可以在太空站上啟動大威力天基炮,對地實施定點打擊,區域清掃。 人類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這一次能創造出足夠戰略縱深的大轉移,暫且放棄行星,以靜觀其變。 一開始,事情的走向都在掌控之中。 只不過時間節點稍微出了差別,這一次時間稍微提前。 根據賴聞明與謝爾蓋的推測,控制細菌最早應該是從2531年開始在地球上出現,并逐漸繁殖。 但詭異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全域微生物監控體系竟毫無所覺。 在災難爆發的初期,學者們想不通這個問題。 直到多年后,孤獨的謝爾蓋才計算出了答案。 太陽系內的物理規則被篡改了,導致人類依靠引力波、電磁波、生物電場等多種功能進行復合掃描的監控設備失去了效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