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它并非孤立的行星系。 組成它的恒星與行星群落,除圍繞銀心的公轉之外,還有第二重呈橢圓形軌道的小范圍公轉。 其第二重小范圍公轉圍繞的星體不是恒星,而是一個質量巨大的物理黑洞。 第二重公轉的周期是十八萬年。 包含恒星、八個大行星、無數小行星、彗星、碎裂星帶、星云組成的行星系統,整個又都成了這巨大黑洞的“衛星”。 重要的不是黑洞,而是行星系統。 正如福萊德斯之前測出來的結果那樣,該恒星與太陽的質量幾乎一模一樣,亮度與輻射種類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這還不是最蹊蹺的,更神奇的是它的行星系統布局與太陽系呈高度相似,八顆主要衛星從里到外的排列與太陽系內的水金地火木土天海也完全一致。 行星結構、質量、材質……各方面參數,全都一樣! 甚至連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的冥王星也是! 外層的柯伊伯小行星帶和奧爾特星云也是! 只是由于黑洞引力與自身公轉的離心力導致該星系小星體圍繞恒星公轉的第三重公轉軌道都呈橢圓形。 但這不重要,越靠里的行星公轉軌道越圓,與地球質量同樣高度相似的第三行星也是純天然的蔚藍色! 遙感測試該星球上的大氣組成與地球同樣一模一樣。 自轉速度也一樣,自轉軸心與黃道面的切角也一樣! 同樣有春夏秋冬四個氣候。 這表明該星球上絕對有生物,生態環境甚至與地球有得一拼。 除了圍繞物理黑洞公轉之外,那個星系簡直是太陽系的孿生兄弟。 這簡直是宇宙奇跡! 在二十一世紀時,人類天文學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也發射了很多太空望遠鏡和建造了很多高階探測設備,甚至能計算出距離銀河系16.3萬光年外的大麥哲倫星云中的R136a1恒星的質量。 但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并未在“近在咫尺”的獵戶臂內發現這個擁有“另一個地球”的星系。 原因很簡單,從公元1000年到2800年間,它剛好在巨大物理黑洞的背面。 黑洞的體積本身并不大,但其釋放的背景輻射干擾,以及光吸收效應的籠罩范圍卻不小,對奇跡星系形成了完美的遮擋。 并且在奇跡星系、黑洞與太陽系之間,又很巧妙的密集堆疊著數千個恒星離散分布在小范圍直線附近。 恒星光芒與黑洞輻射組成了完美遮擋,以21世紀人類的天文學探測能力,幾乎不可能發現。 甚至到了2633年,也是先驅探索者走得夠遠,脫離了遮擋角度,才剛好看見它。 當然,由于黑洞的特性,巨大黑洞將持續緩慢吸收外部游離的宇宙粒子和暗物質、暗能量等宇宙物質與能量,導致自身質量不斷增大,進而逐漸膨脹。 奇跡星系的第二重公轉速度將會逐漸加快,軌道變小,必將如同扔進水槽里的玻璃珠那般,在宇宙中畫出個蚊香線,最后被黑洞所吞噬。 但經過計算,這至少還要十億年的功夫,可能對宇宙而言是一瞬,但人類卻能在上面生根發芽無數代。 這看似脆弱的星體的“短暫”壽命,對人類就是永恒的安寧。 于是,第二代領航艦隊成員們,果斷再次更改行程,向著這星系直撲而去,并在2731年抵達,開始快速改造這被命名為太陽之影的星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