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需要隔代,就在同一個人身上,因為對外部環境的需求而迅速改變。 陳鋒也才知道,原來人類基因的表達方式竟會有如此強大的潛力。 關于人類的進化過程,科學家曾有過很多種不同的猜測。 即便到了科技進程高度發達的后世,人類已經可以用基因合成部分新物種,甚至可以利用殖裝技術讓自己也變成新物種,可關于幾百萬年前的人類究竟是如何漸漸變成最終模樣的過程依然存在多種爭論與猜測。 絕大部分人都認可人體形態是在不斷的自然選擇中緩慢進化的結果。 但事實上,當人類具備智慧并成為智人后,大自然對智人的選擇權驟然降低了很多。 可人類體表失去毛發的進程并未結束,而是依然在推進。 總不能是因為審美變化導致種群繁殖時出現自然選擇傾向吧。 誰知道遠古人類的審美觀又是怎樣的,說不定毛越多越受歡迎呢。 發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關于毛發的變化令許多古生物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并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猜測。 現在陳鋒知道原因了。 在人類種群的進化史中,竟有這樣一段需要靠游泳來拯救種族存亡的歷史。 或許等這一代人又活下去后,毛發又會因狩獵與保暖的需求而恢復原狀,但更少的毛發可以應對更復雜的環境卻已經刻進了人類的記憶里,并將永恒的傳承下去,直到某一天,當人類的智慧達到某種程度,生產力已經可以解決穿衣保暖的需求后,毛發減少的傾向又重新強烈的表達出來,并最終成為主流。 小孩子們的快速進化讓種群稍微獲得了一段喘息之機,食物來源稍微緩解。 可如果雨水一直持續,種群依然不存在擴大繁衍的可能性,并且人口依然會因為外部環境的惡劣化而持續下降,或許是自然死亡,又或許是病死。 總之,人口一定會持續下滑,只不過下降的速度比第一個月慢了很多而已。 真正的轉變出現在暴雨持續降落的五個月后。 五個月的電閃雷鳴,讓地球上的氧氣和氫氣迅速反應,生成越來越多的水,傾盆暴雨讓海洋的水位線持續拔升,并最終形成了后來地球的外表。 這支古猿部族的堅持,也終于走到了極限。 古猿們從老到小病的病,傷的傷。 再也沒有人能外出覓食。 部族真正走到了絕境。 也就是在這一天,一艘巨大的生物潛艇靠近了巖山。 某種意義上,這不能算潛艇,因為它里面根本沒有空氣。 上半身與古猿相似,下半身卻是魚尾的魚星人從潛艇中鉆了出來,并在水面探出頭。 這是一個女性魚星人。 她的體型很高大,身長八米。 她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像古猿相互間打招呼那樣友善的揮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