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戚繼光看著大眼瞪小眼的君臣,靈光一閃! “哎!我有個點子!” 朱載坖與張居正看向戚繼光。 “效仿英國對清朝之事!” “搞那什么貿易逆差!” “等見到真金白銀了,就有人主動請纓了!” 朱載坖與張居正對視一眼,一把拉住戚繼光。 “細說?!? …… 【北洋艦隊的覆滅讓光緒皇帝及其原來主戰的一派人,也只能與慈禧太后統一意見,向日本求和。】 【而旅順戰役后,西方列強開始擔心日本的過分擴張會威脅到他們自身的利益,感到有必要對其加以限制?!? 【英國警告日本,如果進攻北京,促使清朝崩潰,對日本沒有好處。】 【美國也向日本表示,若戰爭延長,其陸海軍的進攻不能節制,與東方局勢有利害關系的歐洲列強,難免不向日本提出不利其將來安寧和幸福的要求,以促成戰爭的結束?!? 【而這時,日本國內的兵員已經抽空,雖然以山縣有朋為代表的軍人主張乘勝直抵北京,進行直隸決戰?!? 【首相伊藤博文卻認為,打垮了清朝,勢必引起列國干涉,會使日本戰而無獲。他主張對清朝迫訂和約,最大限度地從中國撈取實惠?!?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政府先是拒絕了清政府派出的議和代表、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和兵部左侍郎、湖南巡撫邵友濂,聲稱他們資格不夠,點名非要有“一切便宜行事,定議和局,簽名捺印之權”的奕訢或李鴻章出面來日本不可?!? 【清朝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商訂“和約”。】 …… 天幕上。 光緒看著手里的電報,輕聲道: “日本所重在割地賠款兩項,賠款恐怕要在一億兩以上,割地也恐怕不僅是臺、澎?!? 老臣臉色不善,沉聲道: “李鴻章大約有割臺澎給日本的意思?!? “奉天是大清龍興之地,當然不能割,可是臺澎兩地,日軍并未占據,憑什么要割給他們?” 一旁閉目養神的奕訢開口道: “割地恐怕難免,現在看日本人態度非常強硬,不割地恐怕沒有了局?!? “如果非要割地,割臺灣與奉天相比,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老臣看向奕訢,震聲道: “日軍未占據臺澎,卻將此地割讓,民心失矣!” “割去臺灣,則天下人心都離大清而去!” “議和全權大臣自當為我國利益力爭,朝廷應當給李鴻章旨意,讓他能不割地就不割!” 奕訢看了一眼沉默的光緒,又看了一眼老臣,臉上帶著幾分譏諷,道: “話可不能這樣說,要讓他怎么力爭?” “那伊藤博文一紙調令,運船三十余只,浩浩蕩蕩通過馬關?!? “這是戰后之約,不是平常交涉?!? “能爭他自然要爭,這還用說嗎?” “現在的問題是時間有限,日本人要我們答復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老臣臉色不虞,看了一眼皇帝,繼續道: “答應不答應,答應什么地方,朝廷已經給李鴻章全權,他應當相機辦理?!? “總不能把一切都推給朝廷!” 奕訢拿著鼻煙壺嗅了嗅,譏諷道: “我明白翁師傅的意思,我們只管在這里高談闊論……” “不割地當然好,可是如果日本人打過來京城不保,又該如何?” 光緒看著那份電報,聽著爭論,定音道: “割讓臺灣是大事,必須面奏太后?!? …… 【日本要求清廷派出議和大臣,除確認朝鮮“獨立”、賠償軍費之外,還需以割讓土地為條件?!? 【清朝通過美國駐華公使田貝通知日本政府,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 【光緒帝召見群臣,李鴻章上奏“略及割地”,奕訢隨聲附和,翁同龢不表贊同,余者皆不表態。】 【光緒帝又諭樞臣奏請慈禧太后定奪,慈禧太后稱病不見。】 【光緒帝只得“諭知李鴻章,予以商讓土地之權,令其斟酌輕重,與倭磋磨定議”?!? …… 大清·太宗時期 皇太極都不用猜了。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還有什么不明白。 斟酌輕重?那底線是什么? 如果非要割地,臺灣遠離京師孤懸海外,被日本占據威脅當然比奉天要小一些。 奉天若被占領,那可是懸在京城后腦勺上的一把利劍。 “全都擔責,那就是都不擔責。” 布木布泰也明白這一點。 “總是因為大清太弱,不能抵擋日本軍隊,又怕日兵進攻京城,不得不如此?!? “如果朝廷批準了,就要連朝廷一起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