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啊……朕還是太要臉了……” “當皇帝怎么能要臉呢?”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掩飾性的喝水。 明太祖是厲害…… 群里一段是限制兩百字吧? 瞧瞧這一會兒功夫吧。 八段罵出去了。 個個都帶臟字。 “明太祖的書讀的還是挺好的。” 胤禛冷不丁聽到這一句,摸不著頭腦。但還是接話道: “確實,虛心受教,還能舉一反三。” “若是能念上書,恐怕成就也不一般。” 康熙嗯了一聲,沒說話。 明太祖這罵人功夫在哪學的呢? 民間嗎? …… 大清·光緒時期 光緒再一次慶幸自己的盤點還沒完。 同時慶幸這鍋不用自己背。 然后,天幕上浮現一句讓他心驚膽戰的話。 …… 【制度建設:百日維新。】 【關于甲午戰爭之后的改革,長期存在一種固化印象,即將1898年的百日維新與甲午年的慘敗直接聯系起來,視百日維新為甲午之敗的反思與挽救。】 【這種印象漏掉了極重要一環:1896到1898年這三年,清廷中樞其實也在推行改革,這個推行者主要是光緒皇帝。】 【百日維新是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回應,不如說是對“甲午后改革”失敗的回應。】 …… 大清·太宗時期 皇太極眼前一亮,隨即又暗了下去。 對于皇帝的志氣他表示欣慰。 但對于皇帝的結局他表示不看好。 “但凡成功,也不會有慈禧量中華之物力之言……” 布木布泰拉著他的手安慰著: “最起碼那孩子也做出努力了不是。” 皇太極扯了扯嘴角,硬憋出一句。 “也是……” “就是希望他的努力不要像崇禎皇帝那樣……” 崇禎皇帝也很努力啊。 …… 【當《馬關條約》簽字的消息傳回國內,朝野輿論嘩然。】 【半數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一大批京官包括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六部、翰林院等和部分宗室貴胄,或上奏朝廷,或聯名上書,反對批準條約。】 【在京各省舉人或參加京官領銜的上書,或單獨上書,紛紛要求拒和,對清廷批準和約形成強大輿論壓力。】 【臺灣在京師任職的五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聯合上書都察院,強烈反對割讓臺灣,代表了臺灣人民的心聲。】 【他們表示“夫以全臺之地使之戰而陷、全臺之民使之戰而亡”,“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是為臺灣五舉子上書。】 【康有為聯合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名,舉行集會,發起有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割地,主張遷都抗戰。】 【而甲午戰敗后,光緒也痛定思痛,在看過上書之后。】 【他認為三十余年的洋務自強改革失敗了,敗在改革程度太淺,改革力度太小,改革速度太慢。】 【他要加大力度!】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冷眼看著。 “加大力度?” 慈禧在那杵著呢,你加大力度找死嗎? 滿朝有你幾個人? 地方督撫有幾個聽你的? 除了一顆心是好的,屁用沒有。 你不是改革力度太小,你是改革阻力太大! 況且…… “改革亦或奪權。” “還猶未可知呢。” …… 【按光緒帝對甲午慘敗的反思,甲午后改革應該包括四項核心內容:一、軍事改革,采用西法練兵,包括陸軍與海軍。】 【二、財政改革,采用西法整頓財政并發展工商業(鼓勵開礦)。】 【三、教育改革,采用西法變更學制,拋棄科舉設立學堂。】 【四、興辦鐵路創設郵政,效仿歐美列強大搞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第四項得到部分落實外,前三項改革皆未能夠按照光緒帝的意志推行。】 …… 大唐·德宗時期 “你肯定成功不了啊……” 李適看得明白。 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將衰、兵弱、器窳則是不爭的事實。 他又不是不懂兵事。 選將之道不同用將之道,那是貴新不貴陳,用賤不用貴。 欲在戰爭中戰而勝之,就必須不拘資格選拔將才,用這些新的將領替換那些已經明顯落伍的舊將領,然后再由這些新將領各自訓練新兵若干。 但是! 就跟大唐滿地藩鎮一樣。 “朝廷要收束地方權力,使地方督撫實際權力大為縮小。” “而中央對地方也缺乏實際控制力。” “不然也不會弄出什么東南互保。” 所謂中央集權只是有名無實。 其總體表征是朝廷與地方權威一并流失。 朝廷無法控制地方,地方無力效忠中央。“ “這種情況下,練出的兵指不定是誰的呢。” …… 大宋·神宗時期 趙頊看出來了。 “這大清上下個個身懷絕技!” 改革是你這么改的? 每一個牽扯的利益關系都是無比龐大。 “雍正只是改一個吏治就困難重重。” “你這何止是改吏治。” 軍、財、教、路。 這一整個是打算重新開國啊。 …… 【當時清朝已日益熟諳西方世界,明治維新、華盛頓、拿破侖與彼得大帝為他們提供了可能的模式以借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