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八百零八章:戊戌六君子-《曝光歷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


    第(2/3)頁

    秦法誕生的那一天就決定了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脫離秦法。

    其余者,皆不能觸碰秦法之尊嚴。

    哪怕商鞅也不行。

    “跑的還真快啊……”

    ……

    【因為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譚嗣同、楊銳等“六君子”不審而判直接殺害,所以在這種不審而判,給后世留下一種錯誤的印象,認為“戊戌六君子”有著共同的政治主張,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維新志士。】

    【而事實卻是,對戊戌年的改革,六君子意見和立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戊戌六君子中,楊銳與劉光第二人并非康有為的同道。林旭與康有為的關(guān)系則存在搖擺。楊深秀是否知曉康有為等人的驚天策劃,也尚缺乏證據(jù)。康廣仁對康有為的做事方式頗有異議。】

    【唯有譚嗣同,高度認同康有為的政治立場。他在戊戌年的所作所為,全然是在踐行“求為陳涉、楊玄感,以供圣人之驅(qū)除,死無憾焉”的夙志。】

    【致力于“保教保種”且暗存“保中國不保大清”之念的康有為,正是譚嗣同心目中的“圣人”】

    ……

    天幕上。

    “時辰到!犯官叩謝天恩!”

    劊子手右手緊攥笨重屠刀的刀柄,刀身順著小臂,橫在胸前。

    其身前,跪在刑臺上的六人有的哭泣,有的嘆息。

    中間一人則悠悠長嘆著絕命詩: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司事官員聽著,皺著眉出言高聲宣示:

    “犯官叩首!謝皇上大恩!”

    六人一齊叩首。

    頌詩者,忍不住高聲悲憤道:

    “皇上,功虧一簣啊!皇上!”

    松散的辮子,從脖頸一側(cè)滑下,垂掛到地。

    昏暗中躺著六具無頭的尸體。人潮散失。

    留下一片凄厲的哭聲。

    ……

    {譚嗣同有一個讓人敬佩不已的地方,在于他本身是大清官二代,他爹是封疆大吏。在牢里,有人保舉他只要認錯不該變法,承認大清祖宗法度就可以活命。}

    {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留下求死,和李大釗一樣,希望用自己的死震撼一批啟蒙者啟發(fā)一批變法的跟隨者認清大清朝廷的真實面目。}

    {他有充足的時間出逃,留下就是為中國初次革命失敗殉葬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者也。有之,請從嗣同始。”}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去哪里了?}

    {原本就沒有,是梁啟超偷梁換柱的結(jié)果。}

    {“我自橫刀向天笑”如此豪氣沖天、充滿大無畏革命氣概的詩句,竟是出自苗沛霖。}

    {原詩為《秋宵獨坐》:

    手披殘卷對青燈,獨坐搴帷數(shù)列星。六幅屏開秋黯黯,一堂蟲鳴夜冥冥。

    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jīng)。}

    {梁啟超則屬于借用。}

    ……

    曹魏。

    曹操體會著這兩句詩,又品著譚嗣同的那幾話與視死如歸的豪邁,嘆息道:

    “這一改,“我自橫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詩更加豪邁,但是卻違背了譚嗣同的原意。”

    曹丕是才子。

    他明白曹操所言。

    譚嗣同的犧牲原意是君子坦蕩蕩。

    是留將公罪后人論的坦誠。

    但被人這么一改,改成了維新派的壯烈和大義凜然。

    為他們而死的人,還要在死后還被再利用一下。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看著那短短的幾句話,感嘆不已。

    “出身名貴而劍指名貴。”

    “這境界,就不是一二般人所能比擬的了。”

    朱瞻基同樣感悟著:

    “相比那逃跑的兩人,譚嗣同能走而不走……”

    “這算不算白死了?”

    徐皇后一直沒有加入過交談,此時卻正色道:

    “沒有,恰恰相反。”

    “以他的身份,正是用死告訴世人,改革是走不通的,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才能救中國。”

    “他用身軀的腐朽,埋下點燃大清的火種。”

    “成為旗幟,比他活著更重要。”

    ……

    {遺憾的是,“六君子”被清廷殺害后,康有為等決定充分利用“保皇”這一政治資產(chǎn),遂出于宣傳的需要,刊布了許多回憶、紀念文字。這些文字,將楊銳與劉光第打扮成了康有為的忠實擁躉。}

    {但其實,楊銳并不知道康黨的“圍園殺后”計劃,他的立場始終是調(diào)和帝后關(guān)系,而非扳倒慈禧。對于劉光第,康、梁也做了類似的虛假描述。}

    {而康、梁的這種做法,與清廷對“六君子”的草率定性,構(gòu)成了一種虛假的“呼應”,也讓戊戌年改革的本來面貌發(fā)生了扭曲。}

    {進而嚴重影響到后世對這場改革的反思。}

    {講真,如果讓這幫品行的人變法成功,真不知道中國近代史又是一部怎樣的歷史。}

    ……

    【百日維新是一場極為錯綜復雜的改革,它的失敗,既不能簡單地以“頑固派的鎮(zhèn)壓”來解釋,也非責備康有為“志大才疏”便可使人滿意。】

    【它實際上是清廷此前三十余年洋務改革失敗結(jié)出來的一枚苦果。】

    【在這場改革里,年輕的皇帝不再信任舊體制。】

    【舊體制里的太后與官僚集團也無意響應年輕的皇帝。】

    【“改革旗手”康有為在改革啟動的前一年,萌生出“保中國不保大清”的思想,導致他無論對年輕的皇帝還是老邁的太后,都缺乏認同感。】

    【這是一個缺乏共識的改革,它注定會失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