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玉文編著:《山西近現代人口統計與研究(1840—1948)》,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 {另有數據稱,1884年山西共有1066.8266萬人口,見《山西年鑒(1986)》,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0—411頁。} …… 大隋 楊堅覺得不對。 “那也應該賑災啊?三年了,難道山西本身沒有義倉嗎?” 獨孤伽羅冷笑道: “就清朝那模樣?義倉里的糧是不是糧,有沒有糧都很難說呢。” 楊堅覺得不是這回事。 他披著錦袍坐在榻上,回憶了一下清朝前面的事,冷不丁道: “山西不會是沒種糧食吧?” 獨孤伽羅愣了一下。 隨后神色一變。 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晉向來稱財富之區,但實則民無恒業,土非沃壤,產糧也屬無多。 而在經過東南兵燹,富者立貧,元氣大傷。 “不會……不會是種鴉片去了吧?” 兩人想了想天幕里曾提到過的“本土鴉片”,神色俱變。 …… 【山西無糧。】 【1877年初夏,山西前巡撫鮑源深在給朝廷的奏折里有一段解釋,大意為:一、山西土地貧瘠,百姓多以商業謀生,只有兩三成百姓務農。但太平軍與捻軍的興起,讓山西商人的生意遭受了重大損失。】 【二、豐收年份,山西的糧食都需要自鄰近省份買入,更何況1877年大旱顆粒無收。】 【這兩點原因,當然都是真實的,但鮑源深有意沒有提另一項同樣極為重要的原因。】 【官府在山西推廣“本土鴉片種植”】 【山西“本土鴉片種植”的大爆發,可以追溯到1859年,也就是咸豐九年。】 【該年,清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頒布了《征收土藥稅厘條例》,變相宣布本土鴉片種植合法化。】 【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代州、忻州及歸化原本是山西的主要產糧區,以往每到秋后,就會有糧食從北邊絡繹不絕運到太原。】 【本土鴉片后,北路沃野千里強半皆種此物,而山西南部的平、蒲、解、絳等地,以前都是依賴從陜西的渭南平原購買米麥為生,后亦遍地罌粟。】 【渭南平原的糧食產量連本地百姓都養不活,自然也就沒有糧食可以賣給山西。】 【南北情形如此,西面無糧可買,山西唯一的辦法,就是以高于糧價十倍的代價,翻越太行山向東去別省尋找糧食。】 …… 大宋·哲宗時期 趙煦覺得明清兩朝真的很神奇。 “為了錢,什么都能干出來。” “總之就是不拿百姓當人就對了。” 相比之下。 大宋除了有點慫以外,還是挺當人的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 大明·成化時期 朱見深突然覺得攤上朱祁鎮那么一個爹也不算太大的事兒了。 “跟晚清比起來,我們這都不叫什么大問題啊。” 為了錢而在本土種鴉片…… “大清是生怕自己活的太久了。” “這是飲鴆止渴。” …… 大清·道光時期 道光只感覺是天降一道霹靂砸在頭上。 “山西僅有三十五萬頃耕地,本就不足以供養一千六百多萬百姓,如今竟是棄田之半來種鴉片!” “朕可是禁煙!禁煙!” 向東尋糧? 太行山以東的山東也是重災區! “唉……” …… 【1860到1870年,罌粟種植已遍及全國。】 【北至蒙古內外,西至甘青陜疆,南至云貴閩粵,東至江浙山東,各省皆有大量耕地被用來種植罌粟。】 【1872年創辦的《申報》,以《擬弛自種鴉片煙土禁論》總結了三條理由,呼吁朝廷放松對土產鴉片的禁控:一、國人既然喜食鴉片,放松對土產鴉片的禁控,政府一可征稅,二可使數千萬兩白銀留在國內,免致流失。】 【二、改進鴉片制作方法,仿行印度辦法,以適應國內消費者的口味,政府不但有巨額稅收,農民也可以增加收入。】 【三、憑借征稅而使鴉片售賣價格增高,貧者戒吸而富者漸減,最終自然不禁而禁。】 【1882年的海關報告顯示,碭山鴉片足以供給本地所需的75%,另由四川供應15%,臺州、象山供應10%,進口鴉片幾無立足之地。】 【1884年,國產鴉片的產量已遠遠超過進口鴉片,并且開始對外輸出。】 【而種植鴉片的稅收也達到每年一百萬兩。】 【各省都把推廣罌粟的種植,當成官吏考核的優先項目。】 【種鴉片成了一種看起來對官府和民眾都有利的事情,不但四處蔓延不可遏制,種罌粟的民眾也紛紛成了癮君子。】 【而罌粟種植面積,也在光緒時已約占每省耕地面積的十分之六。】 【久而久之,結果就是糧食生產越來越少,民間無糧,國庫也無糧。】 依然不知道能不能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