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華沙,再次易主。 吳軍倉促撤退后,幾十萬聯軍兵不血刃地進駐這座城市,在城中設立指揮部,作為東線的兵員、物資中轉點。 每天,大批扛著槍的士兵從城郊經過,走向前途未卜的東線。 每天,道側光鏟起來的馬糞就有 2噸。 歐洲的主流報紙開始密集報道: 《邪惡的東方君主,黯然退場》 《上帝不會允許出現第二個成吉思汗》 《一切都將回到 50年前~》 《我們再一次捍衛了自由》 《狡詐的賈伯爵提出了和平,但我們會拒絕他》 …… 沒錯,賈伯爵又回來了。 他四處奔走積極斡旋,提議休戰,大放煙霧彈,倫敦、柏林、阿姆斯特丹都留下了足跡。 相比之前的強硬態度,如今確有讓步。 但是這種讓步反而激起了各國君主的貪念。 他們一致認為吳皇大抵是要死了,否則賈伯爵不會這樣好說話。 趁你病,要你命。 搶你財,分你地。 海洋之心城堡被覬覦已久的喬治三世納入了王室財產,理由是戰爭預賠款。 …… 賈伯爵在多處上流社交場合講話,在多個重要報紙上發布文章,呼吁和平。 言辭懇切,視角親民。 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世界和平對于普通人的好處。 許多讀者被他的真誠感染到了,但無奈,本國君主的戰爭意志堅決。誰反對,誰就要入獄。 聯軍留下了 40萬兵力在北部邊境監視法蘭克。 留下了 20萬兵力蹲守君士坦丁堡。 其余兵力抽調一空,全部加入東線戰場。 但聯軍總司令部覺得目前的兵力還是不夠多,于是根據新頒布的普遍兵役制,請求各國君主繼續征兵。 年齡 16以上, 40以下男人皆在其列。 …… 原本聯軍擁有接近 500萬大軍,但經歷了圍剿法蘭克,圍剿波—立聯盟一系列戰役,迭加損失超過 50萬。 前段時間,被吳軍殲滅擊潰了 20萬。 監視兩個敵對國,又分出去了 60萬。 目前能夠抽調的兵力僅有 350萬。 聯軍總司令部謹慎判斷: 350萬對 100萬,優勢在吳不在歐。 如要要一路銜尾追擊,就需要更多更多的士兵。 此外, 還有一項隱藏任務,滅吳軍后,班師途中順手把奧斯曼做掉。 …… 仿佛是為了驗證吳皇駕崩的猜測,各路吳軍紛紛后撤。 沿途,重鎮被燒成灰燼,村莊被燒毀,水井被掩埋,碼頭被破壞,牲畜被牽走,男人被當成苦役,都是仆從軍干的。 當然, 李郁還沒傻到自己挖個巨坑把自己的軍隊坑進去。 “駕崩”這種消息可不能隨便傳。 萬一自己人也信了,就真的變成大潰敗了。 所以, 定心丸就被提前發放到團營一級軍官。 仆從軍軍官也被告知——上皇以身入局,欲一仗盡滅歐陸男丁,為大亞細亞的億萬百姓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 當聯軍前鋒距離第聶伯河大約三百里時,東岸吳軍主力開始拔營,焚燒所有浮橋,向更東邊的北頓涅河撤去。 但奈何隨軍輜重、火炮太多,故而速度遲緩。 一日僅行 10里。 消息傳到圣彼得堡,年輕的亞歷山大一世終于忍不住了,他不顧樞密院的集體反對,把手里最具威力的一張牌砸到了牌桌上。 6萬頓河哥薩克騎兵不負眾望,晝夜行軍,先鋒騎兵在向導的指引下繞開泥濘區域,宛如神兵天降出現在了伊久姆和別爾哥羅德。 伊久姆在北頓涅河的東岸,是一處重要渡口。 別爾哥羅德在北頓涅河西岸,位于吳軍撤退的側翼。 【提醒不太成熟的作者獻上第聶伯河大會戰的戰略示意圖。】 …… 亞歷山大一世一面派人去華沙催促聯軍總司令部前移,一邊親自帶著近衛軍趕去前線。 從小就在祖母葉卡捷琳娜膝下長大的他,深諳祖母教導,將奪取出海口作為終生努力的目標。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如果自己能出現在前線并指揮軍隊打贏這一仗,聲望將如日中天。 羅剎人可以忍受一位暴虐的君主,但絕對無法忍受一位懦弱的君主。 衡量一位沙皇英明與否的唯一標準是——你能否帶領臣民們打贏戰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