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死了,也不枉這一生。 莫要有僥幸心理!如果帝國輸了,你們在這里也待不下去,將來還會被別人趕走。 …… 自愿上前線的農夫不少。 從家鄉到這里,幾萬里路走下來,農夫們的見識確實不一樣了,他們發現外面的豐富資源唾手可得~ 同時,也感受到了帝國撐腰。 林淮生一刻不停,四處募兵、成軍、然后開拔。 沒有訓練,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多的民兵送去第聶伯河東岸戰場,就是勝利。 …… 伏爾加格勒,是大軍出征路線上,位于最前沿的后勤重鎮。 城池內外,晝夜不停的在忙碌。 敞開武庫,將多余火槍全部分發給徒手民兵。然后,將所有的物資、彈藥全部送往前線。 20幾天前, 工匠們奉命將伏爾加河上的十幾艘蒸汽船拆了,把機械部件運去前線亞速海東岸,在那里重新組裝戰艦。 調度和運力將是關鍵。 后勤才是決定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只不過這個因素總是被人有意無意的忽視罷了。 …… 夏季。 第聶伯河的流量急劇增加,原本就很寬廣的河面變的更加寬廣。 上游,聯軍在基*段的狹窄處搭建了幾十條浮橋。 下游,聯軍在第聶伯羅彼得洛夫斯科段也搭建了十幾處浮橋。 除了這 2點,其余河段皆無浮橋。 原因很簡單~ 第聶伯河大部份區域的河面實在是太寬太寬了,外號小長江。 …… 第聶伯羅彼得洛夫斯科城是吳軍主動放棄的,此時,這里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國軍隊的臨時大本營,指揮部進駐城中。 一名少校眉頭緊鎖,不斷回頭西望河水。 他很擔心戰局~ 聯軍當中和他一樣持保守態度的中低階軍官不在少數,認為此時不應該追擊吳軍,放其東歸最好。 但是,高層卻不這么認為。 之所以出現如此分歧,主要是因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 另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三位國王都是剛登基的年輕人,迫切的想做出點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 隨著時間推移,聯軍依靠騎兵偵查基本解開了戰爭迷霧。 一百多萬吳軍背靠北頓涅河下游扎營,南北連綿數百里,從最北段的斯拉維揚斯克到最南端的馬里烏*爾。 防御工事齊整,守軍錯落有致。 當參謀把部署標注到地圖上時,所有富有戰場經驗的軍官都倒吸一口涼氣。吳軍明顯有恃無恐,在靜候己方進攻! 許多人心生警惕,紛紛建言謹慎進攻。 …… 在斯拉維揚斯克以西 50里,吳軍龍騎兵突然發動了一次襲擊,從普魯士軍隊陣地和羅剎軍隊陣地之間的空隙鉆進去,摧毀了一個普魯士炮兵團。 還燒了一個輜重營。 然后,在 4個羅剎步兵師的集體注視下,甩開身后普魯士步兵的追擊,瀟灑地脫離了戰場。 聯軍之間缺乏統一指揮的問題暴露無遺。 三位年輕的國王被迫再次坐下來。 協調~ 就是爭吵。 年輕人的那點臭毛病暴露無遺,面子作祟,誰也不愿意低頭~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執意要速勝。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拍著桌子大吼,只要哥薩克騎兵截斷吳軍后勤,長期圍困、逐步蠶食才是王道。 哈布斯堡國王弗朗茨二世默默下令以第聶伯彼得洛夫斯科城為支撐點,加強城防,保護浮橋。 憤懣的撒克遜貴族威靈頓準將自請流放,去赫爾松擔任要塞司令官。 他的要求立即得到了批準。 僅僅出兵 5萬人,撒克遜人在聯軍當中毫無存在感。 …… 吳軍各軍團的塹壕鐵絲網立體防御工事早已竣工。 仆從軍在外,吳軍在內,糧彈充足。 默默等待! 聯軍就是不發動進攻!李郁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計策是不是被人看破了?心中頗感不安。 天天悶在帳中,外面白幡飄飄,就為了營造自己已經駕崩的假相。 歐洲佬居然不動心? 就在他猶豫要不要下令海軍奪取赫爾松截斷第聶伯河,然后主動出擊的時候,聯軍終于派人送來了戰書。 決戰的時間、地點、規模都交代了。 第 2軍團司令官胡之晃出面在戰書上面簽了字,令來人帶回。 …… 下戰書并不是出于紳士風度,而是以當下軍隊的武器裝備、通信水平、以及兵員素質,很難做到詭計百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