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5月 25日。 雙方簽署了城下之盟~ 普魯士王國投降,并接受了很苛刻的條款,背上了極其沉重的債務,賠款高達 800噸黃金,首付 200噸,其余慢慢還。 …… 至此,茶葉戰爭的最后一絲塵埃終于落地。 李郁徹底放下心,戰爭的目的基本達到了,接下來就是鞏固贏果。 仗打贏了,就是贏嗎? 未必! 戰爭只是手段,只是途徑。 要贏的徹底,要在戰后拿到實打實的豐厚利益!確定起新秩序!傳播廣泛的影響力! 利益是黃金,是土地,是礦產,是人材。 新秩序正在建設中。 影響力難以精確表述,復雜且微妙。 …… 歐陸所有的報紙在 6月 1日集體刊登了吳皇親手撰寫的文章——《和平后,塑造國際新秩序》。 文章分三塊。 第一塊講述茶葉戰爭的起因、經過、影響。 第二塊強調文明的內核。 第三塊描述戰后,所有階層的美好前景。 最后告訴所有讀者,文明的吳軍兌現承諾,即將有序撤退歸國,欲將和平歸還給所有人。 吳軍絕不是為了土地和黃金而遠征,只是被逼無奈,需對部分暴虐的君主和貴族小施懲戒。 …… 在吳皇的呼吁下,“全球自由貿易協會”在維也納宣告成立,歐陸大大小小 35個王國參加并簽字。 核心條款是:成員國之間進出口貨物關稅,不分品類,全部降至 10%。 吳國作為大哥,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吳皇公開簽字承諾將全球貿易順差的 30%拿出來成立一個專項基金會,用于直接投資吳國皇室指定的任何成員國的任何地區的任何行業(注:不能購買土地)。 注意: 之前三大條約約定的是 20%,如今是 30%。 之前返還貿易順差額是分軌的,也就是賺了誰家的錢,按比例返還給誰家。 如今不同了~ 不分國別,將所有貿易差額并合并設置一個資金大池子(從理論上講,吳皇室可以通過返還,讓某一塊區域瞬間暴富,或者某個行業瞬間騰飛)。 …… 報業又集體亢奮了,從各個角度分析自由貿易對人類的積極意義。 從客觀上講,自由貿易確實會拉升此時歐陸普通工人的生活水準,中產階層也是受益方。 大資本家和王室是受損方。 最大的受益方是——新崛起的買辦階層。 那些活躍在地中海、大西洋的海盜頭子們搖身一變,借著茶葉走私的熟臉迅速成為了第一批買辦。 他們穿上燕尾服,剃去亂糟糟的胡須,裹著一身海腥味走入倫敦、巴黎、維也納、阿姆斯特丹~ …… 歐陸各國當然有聰明人看穿了吳皇的用意。 但吳軍分散駐扎在維也納、柏林、華沙、阿姆斯特丹、以及洛林地區、黑海地區、地中海地區。 誰敢跳反,下場不會好。 歐陸在短時間內再無法組織起像樣子的軍隊了,無論是人力、武備、資金還是信心都不支持。 一些影響力不大的報紙開始刊登前線士兵的回憶錄,試圖給讀者灌輸一個印象:吳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打個鋼印。 …… 這一切的一切背后操盤手都是李郁。 李郁每天工作 8個小時,部署工作、接見客人、忙著埋雷。 在他的如椽大筆下,從阿拉山口到易北河的無數礦產、森林,被低價有償轉讓給吳國商人,期限 5年到 10年不等。 吳國的多位皇子預娶外國公主。 就連李郁自己也挺身而出,納了一群各國王室、貴族、科學家的女兒為妃。 每天,陛下堅持會面 4名客人,臨幸 1名異域女子。 為了帝國,陛下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 …… 打個形象的比喻,歐陸板塊就像是一塊摔碎的鏡子,碎片太多,裂縫數不清。 再加上茶葉戰爭,裂縫更多了。 在未來的 5~10年內,歐陸再次團結起來,不計得失,以武力對抗吳國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簡單分析一下,明顯的矛盾有: 撒克遜和整個歐陸(背刺)~ 法蘭克和整個歐陸(國體)~ 波—立聯盟和歐陸主要強國(吞并)~ 另外還有大大小小的歷史矛盾,數不清,根本數不清。 …… 戰后,吳國在歐陸周邊擁有至少 5處軍事基地,眾多的羈縻勢力,以及一個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忠心耿耿的二弟(撒克遜)。 可李郁還是不放心。 為了施加更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他又搞出了新花樣——向所有第聶伯河大會戰的受傷勇士按月發放工資。 條件比較嚴格,需要同時滿足: 明顯傷殘。 生還回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