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一日的早朝,十六歲的劉協身披黑色蟒袍,頭戴九珠皇冠,坐在象征天下權力巔峰的龍椅上,整個人卻不見半分帝王威嚴,一雙眸子閃爍不安。 內侍喊完百官上朝,八百石以上的官員齊步走上玉階,在殿門口處開始脫鞋解劍,只有曹操是大步向前,一刻也沒有停留。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當朝司空享受著蕭何的待遇。 行過朝會大禮后文武大臣開始奏報著朝會內容。 這也是有規矩的,不是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通常是先說軍事,比如袁紹把幽州的公孫瓚打的現在出不了門了,比如呂布跟孫策還在廣陵死磕,袁術部下這個月發生了四起兵變。 再然后是收益問題,各方稅賦,還有世家豪強給與的支持。 最后,才是要解決的問題,哪里鬧山匪了,哪里出水患了,哪里有蝗災之類的。 在這個過程中,劉協顯得唯唯諾諾,每次大臣奏報完內容,就小心翼翼的看向曹操,來上一句:“司空以為如何?” 朝廷棟梁嘛,當然是比較累的了。 比天子都累。 百官正在奏報的間隙,一名軍士持‘急’字令旗,遠遠就喊著“三百里加急!” 漢軍制,加急分三檔,八百里、六百里和三百里。 除了邊關告急會用到八百里外,內城這邊發生戰事通常是六百里,這兩種軍報使用的基礎條件就是戰火燒過來了。 三百里的加急則是屬于重要軍報傳遞,不一定是戰火,也可能是迫切需要朝廷做出指令應對的外部情況。 但,無論是哪一種加急,都是可以直入金殿不受阻撓的。 軍士快步跑入金殿后,單膝跪在了曹操面前,還沒來得及開口便迎上了曹操如鷹隼般的目光。 怔了一會,傳令兵才反應過來,趕忙對著劉協跪拜,“稟陛下,袁術在安豐城內驕奢淫逸使得部下紛紛兵變,城內日日兵戈,如今袁術在張勛的保護下,帶著八千多殘軍逃出了安豐。 據被俘淮南軍稱,袁術準備從荊州借道北上投奔袁紹!” 袁術,也算的上是一代梟雄了,竟是落的了這般田地,一時間金殿內感慨萬千。 跪坐著的劉備站了起來,走到金殿中間,作揖道:“陛下,袁術篡逆作亂,若是放任其離開有損皇家天威,臣意不可使袁術北上。 從安豐北上并州,必經南陽一帶,先前臣隨司空征討張繡曾到過那一帶,對那里頗有了解,臣愿領兵截殺袁術!” 一整日都是惶恐不安的劉協第一次露出了一抹竊喜。 劉備是自家人,他能帶一支部曲離開,自己也就有了外援。 竊喜歸竊喜,可他做不了主,只能贊上一句,“愛卿壯志可嘉,不知司空何意啊。” 曹操瞇著眼,撥弄著短須一直審視著劉備。 袁術肯定是要殺的,讓他從自己眼皮子低下溜走而置之不理,這事傳出去可不好聽。 問題是,能不能讓劉備去,這一點曹操一時半會拿不定主意。 猶豫不決的時候,曹操下意識看向了自己的班底,為首的荀彧很果斷的搖頭示意拒絕,程昱同樣是在搖頭,荀攸和郭嘉都是低著頭看不見表情,要么是沒想好,要么是贊同的意思。 其他人不說,荀彧的意見曹操天然就會有傾斜,可一想到宛城那一戰,劉備救下了曹昂、典韋,曹操又覺得他的忠心應該是沒問題的。 如果提防的過于厲害,容易讓暗懷歸心的人望而卻步。 思忖片刻,最終還是感性戰勝了理性。 一個愿意冒險救下自己兒子和最喜愛的護衛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玄德需要多少人馬?”曹操凝神問道。 “我只需本部四千人便可。” 曹操嘴角微微勾勒,“袁術已經是窮途末路,恐狗急跳墻,我再助你六千人,湊夠一軍之數吧。” “多謝司空!”還是老套路,兵權不在自己手中,名為助戰實為監視。 劉備臉上古井無波,內心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同樣的路子卻不是同樣的境況,這一次隨軍,可沒有夏侯惇在旁邊。 劉備強忍內心激動,宛城那一戰,看來是賭對了。 這一回,我要魚入大海、龍出升天了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