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這是一萬多人的步甲,又是在冗長狹窄的街道里,光是傳令也需要不少時間,未避免形成到卷珠簾的潰敗,夏侯惇只能令許褚高覽轉身先擋住顏良文丑的追擊。 于是,步兵營也只能后軍改前軍逃離,可他們剛剛調轉過頭來,一匹駿馬就如天降一般落在了他們中間,一把鉤鐮刀精準的插入一名百夫長的胸口,對方還在掙扎就被張遼粗暴的撩了起來砸倒了七八名曹軍。 “我乃雁門張文遠,誰敢與我一戰!”好不威風的張文遠本就軍心搖曳的曹軍,聽的張遼大名,一時間風聲鶴唳。 八百破三萬已經讓先前名不見經傳的張遼威震天下了,如今忽見他就在眼前,本能的心生懼意。 不等他們反應,數百名手持各式武器的重甲兵橫沖直撞了上來,生生把擋在面前的隊伍撕裂開來。 來人不多,五六百而已,可這些都是張遼親衛,跟著他一起廣陵揚威的百戰精銳,在順風局下,立刻就呈現出了無敵之姿。 原本這支隊伍是在八百人眾的,廣陵一戰折了近百,林墨又從其中挑選出九十多名將官,剩下六百人本是按著呂布要求刻苦操練先登營的重弩。 不過長時間的訓練下來,即便可以做到得心應手的攻防轉換,也沒法像呂布說的那樣箭無虛發,張遼索性就把重弩一丟,讓他們干起了老本行,主打一個貼身肉搏。 事實證明,這種簡單粗暴的殺戮方式更適合他們,操著各式各樣的兵器,在狹窄的街道里如摧枯拉朽般橫推而進,再加上張遼一邊沖殺一邊怒吼著自己名字,曹軍立時有了一觸即潰的情況。 更讓他們憂心的是,從四面八方的民房巷道里,呂軍就好像螞蟻一樣源源不斷的沖出,占據著戰場優勢的他們面對曹軍毫不手軟,在他們眼中這些不是曹軍,是自己的功勛和妻兒老小的生活保障金。 夏侯惇看不到街道盡頭是什么情況,但一聲聲的哀嚎和已經徹底亂作一團的陣型告訴他,必是有悍將斷了他們的生路。 他想策馬上前去殺開一條生路,可前面是烏泱泱的曹軍擋著,根本上不得前,無奈之下,夏侯惇只能厲聲吶喊:“從巷道向北門突破,各自為戰!” 于是,曹軍的隊率開始帶著自己部下竄入了巷道里,想要化整為零來突破。 張遼肉眼可見這條被他殺穿的長龍隊伍正左右分散,潛入了漆黑的巷道里,他不慌,反正自己已經安排了三千人去堵住北門,今天晚上,這些人注定逃不出去了。 事實上,城門口的情況確實是跟他預料的情況一樣,待的曹軍完全沖入后,埋伏在民房兩側的呂軍便殺了出來,目標直指城關上正在血戰搶關的曹軍。 原本殺的正歡的曹軍,忽的被呂軍前后夾擊,一時間陷入了巨大劣勢,只能背靠著背來進行抵抗,可效果并不明顯,畢竟呂軍突然沖出,他們士氣就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此時從安豐城的上空俯瞰,整個北城都打成了一鍋粥,小股的作戰到處都在上演著,曹軍是瞄著有機會就趕快的往城門方向跑,可是在錯落的巷道里,到處都在廝殺,一不小心就會迷失了方向,甚至朝著城內跑去。 “許仲康!許仲康!許仲康!”許褚其實是有機會沖出去的,可他發現到處都是自己人,就這么跑了以后還怎么見人,干脆就魚死網破。 他橫刀立馬于街道之上,如同中流砥柱般擋下了軍營里沖來的追兵,鮮血如潑墨一般在周遭揮灑。 這一聲聲的吶喊,并沒有為他凝聚來零散的曹軍,反倒是讓浴血奮戰的顏良聽后怒從中來,在亂軍之中循聲找去,見得許褚后興奮的沖了上去,也不言語,直接一計勢大力沉的碎石斬。 鏗! 許褚提刀格擋,裹挾了雄渾巨力的一擊后,顏良直接將刀鋒一拉,發出一陣令人牙齒發酸的摩擦聲,繼而連番劈砍。 一連七刀,如同海潮般一浪接一浪,許褚的戰馬都被逼的后退了幾步,這下他再不敢分心喊自己名字穩軍心了,專注于與顏良廝殺。 兩柄大刀在虛空中的碰撞發出劇烈的金鳴聲,許褚終于發現,這家伙比自己想象中要厲害很多啊。 當時在白馬城外的時候,他只覺得顏良也算是一員好手,只不過是五十合內難以拿下,所以還是靠著典韋偷襲才快速的拿下了他。 今日看來,這廝殊不簡單啊,刀技高超,氣力雄渾,真要打起來,沒一百回合也未必能拿的下他。 顏良對于許褚和典韋一直是耿耿于懷的,兩人聯手就算了還帶著偷襲的成分,害他北國三軍上將威名盡掃,如今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今天其他人能不能跑了不管,你許褚肯定要留在這里! 高手過招,高下立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認,自己確實拿不下許褚。 不過顏良不慌,你以為就伱有兄弟?“兄長助我!” 他大聲吶喊也不管其他軍士聽了會損了北國猛將的威名,你們都能這么干,我為何不能? 可惜他的吶喊聲傳不多遠就會被戰馬嘶鳴聲、廝殺聲和哀嚎聲給淹沒了,無奈只能是自己接著與許褚死戰。 對,我是拿你不下,但曹軍潰敗,只要拖住你,你遲早必死! 事實上,就算文丑聽到了顏良的呼喚也未必會過來,因為在亂軍之中沖殺了幾圈后,他赫然見到了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高覽。 當是時,文丑的眼中沒有夏侯惇,沒有許褚,甚至沒有了曹軍,只有一個人,高覽,提著斷魂槍就殺向了他。 “都是昔日袍澤,何故對我死纏不放!”高覽幾度要突破逃離,都被文丑不要命的方式給打了回去,這讓高覽有些懷疑人生了。 “賊子,你也配提袍澤二字,你臨陣投敵,主公因此大敗,我不殺你,有何顏面見主公!”文丑先是把袁紹的大敗歸罪在了他和張郃的身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