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淇縣,也就是商湯的朝歌,這里已經不復當年商朝都城的繁華,略顯破敗的感覺。 趙云率領著前鋒軍在這里與張繡匯合了。 不過張繡此來只是帶了百人騎而已,三萬大軍是由魏越統帥,他要負責跟林墨的中軍匯合,張繡來此只是完成自己先鋒副將的職責。 出了城,便是一路往西南方向行進,速度不算太快,趙云也很謹慎。 關中人馬不善攻城,亦不善守城,當擇曠野之地沖陣血戰。 這番話,林墨說過,賈詡也說過。 呂林集團里,謀士天花板都這么認定的同時,趙云就篤定這些事情是百分百會發生了。 而這一路來,都是需要順著太行山的山腳行走的,山地可伏兵,趙云自然不可能每一處都去勘察,因為那樣一來時間就太慢了。 但是行軍速度也不敢放的太快,他讓張繡在前面開路,自己坐鎮中軍,滿寵則是殿后,只要可以保證在林墨的中軍到來前把大寨立起來就夠了。 慢一些,問題也不大。 很快,大軍行抵司州與冀州邊界之地,也就是輝縣與衛輝城。 這里的地勢是非常適宜伏擊的,盡管還是有驛道,兩城之間仍有二十余里的寬度可供大軍同行。 問題是輝縣是北連太行山的,不管是山脈,還是兩座城池,都可以伏兵。 所以來到這里的時候,大軍已經是把腳步放的盡可能的慢,并且呈現的也是戰斗陣型。 只要通過了兩城之間的通道,再往前就是一馬平川的遼闊平原了,理論上那里才是關中十部與己方決戰的最好戰場。 事實上,根據斥候的回報,情況也如趙云猜測的那樣,十部人馬已經在前方百里外早早扎下了兩座大營。 “不在這里的話,那一定是想等我立寨的時候動手。”穿過了兩城之間的通道,大軍并沒有受到任何的攻擊,張繡便古怪的打量了一番周圍,得出了這個結論。 張繡號稱北地槍王,早年間也在關中跟著叔父打滾,是地地道道的涼州人,所以,不管是對于關中十部的了解,還是對于西涼兵馬的認知,他都跟林墨、賈詡看法一致,確信他們不會放過這種機會。 “我與師兄看法一致,所以接下來立寨的時候,更需小心了。” 穿過了衛輝城,西南再進五十里,此時距離關中十部的大營,也就在幾十里地距離了,可以安營扎寨了。 不管是出于取水方便,還是出于不在曠野立營以至于四面皆敵的環境,趙云是在距離衛河以北五里處下寨的。 這樣一來,防御的重心就可以放在西北兩個方向,同時,這里地勢較高,不存在雨季時候被水淹的風險。 這支隊伍,有八千烏桓騎兵,一萬兩千的步卒,正常的下寨都是分作三班,其中兩班日夜趕工起寨,一班作為拱衛職責。 可這一回有所不同,趙云和張繡、滿寵商議過后,一致同意讓八千人負責立寨,四千弓弩手埋伏,八千烏桓騎兵則是負責好周圍的警戒。 這般效率自是會低下一些,可有兩天時間的話,只要堅守到明天黃昏,大寨必起。 換句話說,今天晚上,會是最危險的時候。 伴隨著日薄西山,夜幕開始籠罩在這片大地之上,也讓將士們的心越發的緊張起來。 從來就聽說關中十部人馬的戰斗力很彪悍,異常的驍勇,即便是如他們這般精銳,也免不了會有一些心悸。 這方面,烏桓騎兵表現出來的從容與自若就要比北國軍士要強。 他們這些人,在趙云的調教下,只是剛剛懂了一些走陣互成的打法,看上去不再像從前那般零散,合擊之術絕是比不得中原這邊的軍隊,甚至都不如馬騰所部的兵馬。 但烏桓三郡的人,常年與漢廷、鮮卑和遼東公孫康的大軍都會有戰爭沖突,在那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大多驍勇善戰且膽子很大。 再加上,蹋頓被斬殺后,趙云就成為了他們的天,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可以說,只要趙云在這,他們就亂不了。 三月的天,乍暖還寒,尤其是過了子時后,氣溫驟降至冰點一下,凍的人瑟瑟發抖,凌冽的寒風吹的臉龐生疼。 “怎么還沒來。”張繡顯得有些局促。 “如師兄所說,他們一定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