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南岸的土地要是開發的話,差不多能開發出近千萬畝良田,哪怕按照后世水土流失后的耕地面積算,也有五百萬畝以上的良田。 這么多土地,假如不建個縣城開墾,一時半會兒根本不行。 呂布想了想說道: “建立縣城是沒問題,但人口怎么辦?總不能從內地直接劫掠人口吧?先搞軍屯,等良田多了,百姓才會來投奔,然后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把軍屯農場改成小鎮,再組合成縣城了。”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政權也得一步步建立。 剛開始就拉個縣城的架子,只有官員沒有百姓,總不能讓縣令帶頭去開荒吧? 論開荒的效率,百姓是比不上軍隊的,尤其是在關中墾荒的那些西涼軍,等開春拉開一批,在這邊開墾農田種玉米,絕對能大豐收。 程昱比較關心莊稼的種植面積: “全都種成莊稼嗎?” “最多開墾三分之一,剩下的建立馬場……那些培育雜交馬的資料我不是都帶來了嗎?好好研究一下,盡量多培育一些良馬。” 除了九原之外,西邊一百多里外的廣牧縣,東邊的武泉縣,也就是現實世界的呼和浩特,也會分出一部分土地墾田,剩下的全部用來養馬。 馬是一個國家的根基。 大漢由弱變強,就是因為馬政的實施,讓國內多了無數良馬,無獨有偶,大唐之所以強盛,也是因為全國足足有五十萬鐵騎。 這樣的規模,絕對能讓大部分小國載歌載舞伏地跪舔了。 除了九原一帶,北地郡所在的賀蘭山南麓、西域所在的天山南牧場,以后都要建立馬場,源源不斷的培育良馬。 等以后打到大宛,立馬將大宛馬全部遷到內陸,以大宛馬為良種,進行雜交培育。 有了馬,軍隊才有足夠的機動能力,才能有征討四方的可能。 否則光憑士卒們的兩條腿,啥時候才能走到地中海啊! 張遼翻著手邊的資料問道: “朔方的雜胡比較多,沃野縣旁邊那個大湖要不要占住?感覺可以修個水電站。” 呂布說道: “占,等修好水電站,這邊的礦也可以小規模的開采了……從現在開始,異族不能滅族了啊,這么多體力活兒,得讓他們干。” 程昱一聽,趕緊答應道: “我也覺得殺了確實可惜,如今各地都在搞建設,并州這邊也需要大量人手,不如給他們一個機會,干完活再殺。” 好家伙,不說最后一句,還以為你轉性了呢。 不過殺就殺吧,留著也是浪費糧食,等良田開墾好,就號召內地的百姓往邊關遷徙,到時候也出臺一些照顧政策,比如更容易獲得官身,更低的農業稅,免費的醫療和教育等等。 只要百姓們愿意來,怎么都行。 其實不用出太多政策,只要不被戰火波及,百姓們就愿意來。 三國時期,中原連年大戰,數十萬百姓拖家帶口的來到遼東地區避難,讓遼東太守公孫氏萌生了爭霸天下的錯覺。 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積極練兵備戰,還把名下的遼東郡分為好幾個郡,目的是顯得地盤大人口多。 雖然戰爭沒波及到遼東,但公孫淵卻一直把諸侯們當成假想敵,甚至還提出了四分天下的口號。 可惜他自己玩得熱鬧,中原諸侯卻看都不看一眼,甚至對四分天下的說法也嗤之以鼻。 最終,遼東這邊的公孫家族反復橫跳惹惱了曹髦,派太尉司馬懿前來征討,原本不可一世的公孫淵本以為家族的崛起的機會要來了,結果被司馬懿滅了滿門,人頭還擺成了京觀。 司馬懿唯一一次的藝術創作,就是公孫氏提供的素材。 確認修橋的位置后,呂布起身說道: “那就開始規劃吧,弄好了咱就動工,我一堆事要忙,可不能耽擱。” 他又看了看選定的位置,還特意讓人測試一下地質強度,別回頭橋還沒修好,兩側的堤岸先塌了。 大家正忙活著,對講機里傳來了徐庶的聲音: “啟稟溫侯,我和子瑜率領偵查騎兵,找到了拓跋鮮卑的部落,他們居然就藏在陰山中,位置比較險要。” 呂布連忙問道: “抓到舌頭了嗎?” “抓到了,據說拓跋鮮卑索頭部的拓跋詰汾,要給小兒子舉行成人禮,慶祝他成年。” 十八歲? 不會是超長待機王拓跋力微吧? 呂布沖前來告別的典韋問道: “老典,臨走前要不要再去殺一次,宰幾個拓跋鮮卑的雜碎助助興?” 典韋立馬搓了搓手: “殺不殺的無所謂,俺就是好奇異族的成人禮什么樣,想去隨個禮。” 這話很對程昱的脾氣: “那咱就一起去,禮多人不怪嘛,相信拓跋鮮卑會好好招待咱們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