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吳升沉吟道:“也是......這樣不好......要不叫百草堂?或者同仁堂?” 冬筍上人張著嘴半天沒有合攏。 吳升終于拍板了:“咱們以仁義立堂,又在庸城,干脆就叫庸仁堂吧!我是申五郎,申知道吧?申國,對嘍......今年二十一......他姓冬......冬孫,今年......” 冬筍上人有氣無力的報了個數:“七十一......” 吳升又取了一百個蟻鼻錢給坊甲,坊甲這趟差事吃了兩頭,笑得如花一般燦爛:“五郎、冬老放心,必定給你們辦得妥妥的。” 吳升又問:“甲長,咱們上庸有幾坊幾甲?” 坊甲回道:“城中九坊,各坊皆有九甲,咱們三甲有二十四戶。” 吳升大略一算,上庸國人的數目就差不多出來了,應當在一萬兩、三千人左右,如果加上宗室、卿大夫和士及奴仆,城中約莫兩萬人左右。至于城外的野人和流民就不清楚了,也沒人去統算。 坊甲忽然想起一事,提醒道:“這宅院是否外賃?” 原來,作為連接百越和楚國的中轉之地,上庸城流民甚多,但這些流民之中,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赴蠻荒尋找機緣的,有修士,有武師,甚至還有純粹去碰運氣的普通人。這些所謂的“流民”,有少數人掏錢成了庸國的國人,但大多數只是將這里作為歇腳的中轉站,而上庸也不似中原諸侯一般,到了夜間就趕人,默認城中的國人可以將民宅租住給他們。 吳升和冬筍上人購買的宅子雖然小,卻也有前后兩進,共六間房,若是租賃出去,也是一份收入。 吳升卻沒同意,于是坊甲去司徒府辦手續了。他辦得很快,到了傍晚時分便將房契換了回來,還有兩人的國人憑籍——一人一片竹簡,上面寫著名姓和居所。 這下子,兩人正式納入坊甲治理之下。坊甲知道這兩位都是“從蠻荒之地回來的修士”,對治下多了兩個這樣的“高人”很是欣喜,張羅著辦街坊宴——花銷還是由吳升他們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