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華夏的脊梁-《從八百開始崛起》
第(2/3)頁
根據這幾天的戰況分析,除非把中國人一點點消耗干凈,否則別說明天,后天都不一定能攻克四行倉庫。
如果可以的話,他甚至有種晚上摸黑給這個傻缺貨偷偷捅一刀的野望。
“即使如此,那就看明天戰況了。”見脅板次郎都說得如此決絕了,木村少雄當然不好再說什么。
反正他奉令前來只是督戰,看脅板次郎等人有沒有消極怠工,既然人家這么玩命,他的職責已然盡到,哪怕眼前這貨已然失勢,也沒必要再去得罪人了。
而租界中,卻是一片悲意。
由那位黑衣中年人主持并出資,經過家屬同意,下河而死的九十三人和從河中打撈而起的524團一連三排二班的上等兵楊小波的遺體都安放在距離四行倉庫不遠的那家戲園子里。
并以此地,做為靈堂,接受各界吊唁。
為此,租界內幾乎所有的棺材鋪都聞風而動,紛紛送來了自己店里最好木頭打制的棺材,幾乎都不提收錢的事。
月長清的獨子月逸滿,或許是那位黑衣中年人顧忌自己的身份,在給哭得死去活來的母子足夠的安家費后,由他親自引薦給一位到淞滬獨自打拼并大獲成功的名為董竹君女士收為義子。
為士兵和義民們守靈的澹臺明月,則代自己父親江南有名的書畫家收月逸滿為弟子,而攜麾下所有校官、尉官齊至靈堂的陸軍中校則親手將自己的配槍---勃朗寧手槍贈予這對母子予以紀念。
由軍、文、商三者作保障,這名年幼即失去父親的五歲幼童不僅只是衣食無憂,前途亦是光明一片。
而前來靈堂吊唁的租界名流們,也經過商議后,做出一個決定,由他們共同出資,成立一個慈善基金,該基金所籌款項將為在此次事件中所有死難者的父母子女未來之生活所用,若有多余的,將用于賑救租界難民生活之需。
可能在場的所有人都不會想到,就是這個倉促間成立的基金會,在日后竟然發展壯大成為全球最大的基金會之一,所籌資金之用范圍,已由難民發展到災民,由租界一地發展到整個中國。
其后來的總裁月逸滿,名聞全球,去過無數個國家,卻終身未踏入日本一步。
有日本記者采訪他,直言他數十年前的恩怨都不能放下,心胸狹隘無法成就更大事業,他卻是淡淡一笑:“家母在世最常叮囑,月家男兒可為平凡之人,卻不可為異族之奴。而家父,他走的太急,我受他教誨不多,但家父臨死于倭寇之槍口下之前,我卻是記牢了他最后一句話:兒子,你快快長大!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
記者微微搖頭。
“因為,他希望他五歲的兒子快長到有步槍那么高,那樣,就可以提上槍去殺敵了,你懂了嗎?”已經年逾八旬的老人,渾濁的眼里突然爆出精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