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經過倉城之戰(zhàn),日軍也有了教訓長了經驗。中國人往往會在陣地上留下少量部隊,其主力部隊都留在陣地后的避彈洞里,等到己方步兵進攻再重新進入陣地。 了解到這一點的日本人也調整戰(zhàn)術,將炮火延伸,不直接炮擊要攻擊的陣地,而是攻擊中國陣地后方,既可以阻止中國人主力部隊進入陣地,或許還能利用這一點對中國人進行大量殺傷。 這一招的確很毒。 只可惜,十幾年后的米國牛仔們比他們可要聰明的多,這戰(zhàn)術早就用爛了,同樣吸收經驗教訓的中國軍人也早就想出了應對辦法。 唐刀從一開始就命令從防空洞到城墻主陣地挖掘戰(zhàn)壕,深達2米的戰(zhàn)壕不是為了打巷戰(zhàn)做準備,就是為了避免日軍玩這一手。 75口徑的山野炮打打臨時工事什么的或許,但對于這種戰(zhàn)壕,除非是能精準的將炮彈送到不過1米五寬的戰(zhàn)壕內部,否則,對由戰(zhàn)壕通過的士兵傷害值幾乎沒有。 哪怕真有炮彈像長了眼落入戰(zhàn)壕,唐刀耗費巨大人力挖掘的‘z’形戰(zhàn)壕也能最大程度減少洶涌氣浪帶來的殺傷。 彎曲的戰(zhàn)壕棱角足以削弱氣浪的強度,而不會出現(xiàn)淞滬戰(zhàn)場上很多平直戰(zhàn)壕中,落下一顆炮彈,半個步兵連都被卷飛的悲劇。 日軍步兵在狂奔,炮火在持續(xù)向后延伸,但日軍對城墻工事的打擊力度卻不小。 除了重機槍傾瀉的彈雨外,還有擲彈筒,也不知道有多少擲彈筒開始對城墻進行試射,反正城墻墻頭不斷的炸起一團團煙霧。 從戰(zhàn)斗一開始,日軍就一反常態(tài),甚至都沒有試探火力點的意思,就是以火力碾壓之式向松江東城寬達800米的城墻工事發(fā)起狂攻。 如果不是做為工事的主設計者---唐刀一開始就挖空城墻將火力點放在城墻內部的話,那置于城頭上的火力點就算不是被日軍炮火肆虐,也要在這一波打擊中損失慘重。 可就算如此,躲在城墻內部火力點里面的士兵也不由自主的將頭低下。 實在是日軍的掩護火力太夸張了,射擊孔才多大?但仍然有子彈透過射擊孔而射進來,那完全不是說日本人的重機槍手打得有多準,徹底的是一個概率的問題。 進攻中的六七百余日軍呈現(xiàn)的是散兵陣型,可不是想象中的一窩蜂式。 四個步兵中隊分成兩個波次,兩個步兵中隊在前,兩個步兵中隊在后,中間相隔著近百米。 而每名士兵之間的橫向距離最少也是超過3米,這樣可以避免被中國人火力點機槍掃中而導致群體傷亡。 或者,也是城內的150大口徑迫擊炮讓日軍也不得不有所忌憚。那玩意兒一顆炮彈掉下來,也是能席卷方圓十幾米的噩夢級存在。 純論打步兵的威力,日軍步兵大隊主力裝備的70口徑步兵炮連給150迫擊炮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從1000米外來看,分成兩個波次的第6步兵大隊別看陣型有些亂,但行進的速度卻是極快,不過四五分鐘,就進攻至護城河邊。 戰(zhàn)場的前進速度,就是堅定意志的表現(xiàn)。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