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1412章 直掛云帆!(求月票!)-《從八百開始崛起》


    第(1/3)頁

    十數年衛國戰爭,從東到西,由南至北,中華大地上狼煙道道,烽火處處,鮮血和犧牲已是常態。

    但能在戰后有資格專門筑起一座抗戰紀念碑的位置,卻并不多見。

    而位于夷陵上游一條山溪和大江的交匯處,就有這樣一座高8.15米的紀念碑,靜靜的看著不斷奔流向東的滔滔大江,提醒著后世的人們不要忘記在這片崇山峻嶺之中,曾經有無數先烈在這里灑盡熱血。

    著名的石牌保衛戰,是任何研究中國衛國戰爭史的人們都不可能忽略的存在。

    唐刀自然也很清楚,他知道石牌保衛戰其實有兩次,一次是在41年新年后沒多久,已經占領夷陵的日軍為打通這個通往中國陪都山城的門戶,向這里發起進攻,未果退走;第二次是在兩年后的五月,日軍集合兩個師團又一個旅團再度向此地發起猛攻,造成中方官兵1.4萬人戰死沙場。

    一個面積不超過3平方公里的戰場,竟然戰死一個整編師的中國軍人,由此可見此戰之殘酷。

    要知道,在未來雪原上一戰擊潰米國人意志的五圣山之戰,鏖戰43天整個山頭被炸低了2米,中國軍人也不過損失了1.15萬人,其中近5000人戰死,損失遠低于此戰。

    唐刀更知道,這一戰是屬于第三戰區第18軍榮耀,也正是此戰過后,那名扼守中軸線的18軍第11師胡姓中將師長就此青云直上,成為那位麾下可以和第十戰區那位司令官抗衡的名將。

    但歷史的車轍卻在這里拐了一道彎,正在山城外圍等候運輸船消息的四行團接到第五戰區司令部電報,命令唐刀率四行團最遲20天內抵達石牌要塞,和第三戰區所屬的18軍共御強敵。

    原來,在攻占夷陵后,日軍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歇不說,在湘省一帶活動的日軍第十一軍竟然調遣兩個師團向夷陵進發,這將使得在鄂西的日軍達17萬人。

    日本人想干什么?答案已然是呼之欲出。

    別說軍政部大佬們被日本人的瘋狂嚇出一腦門汗,就是唐刀也大為意外。

    不知是不是因為日本人在湘省防線那邊受挫,又或是上一次山城大轟炸中蒙受了巨大損失,受到巨大刺激的竟然把曾經時空中原本應該在兩年后的套路提前拿出來了。

    日本人發動棗宜會戰的戰略目的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希望占領夷陵,獲得通往山城的橋頭堡,而后以此攻克山城,徹底解決中國的最高抵抗力量,一勞永逸。

    但攻克夷陵不過是第一步,要想攻入山城,長江航道必須保持暢通,那長江沿線的中國守軍必須消滅之。

    而卡在西陵峽右岸的石牌要塞,是必取之地!

    長江在這里轉了一個110度的大彎,要塞里部署了六門190毫米口徑的要塞炮,別說運輸船,就是巡洋艦也禁不住這樣的大家伙幾下轟的。

    當然了,此地山高水深,又沒有什么道路,僅僅想要靠從正面攻入,那不知要付多少代價,日軍投入重兵的目的,就是要來個四面包圍,正面進行強攻突破,并對石牌要塞的兩翼后方進行不斷攻擊。

    為此,曾經時空中除了在鄂西屬于第五戰區防線的外圍,日軍投入六萬余人進行攻擊,在屬于石牌要塞的戰場上,更是投入2個師團又一個旅團,共計五萬余人。

    第18軍兵力大約在3萬人,日軍以5萬對3萬,兵力占優,重火力又占據絕對優勢,中方唯一能擁有的優勢就是地形,最終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還得看作戰意志。

    但這次,第11軍再調兩個師團入鄂西,總兵力高達17萬,石牌防線壓力比曾經時空中更大。

    第18軍已經是第三戰區最強精銳,第五戰區目前和十萬日軍糾纏本就竭盡全力,想從第九戰區調兵已是來不及,剛抵達山城的四行團自然就成了軍政部和第五戰區的首選了。

    軍令如山,縱算戰況出乎唐刀的意料,唐刀也爽快接下軍令。

    雖然給了20日的期限,但一個高達數千人的重裝團的運輸,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軍政部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召集各類船只,甚至連僅能搭載一個步兵班的中型漁船都征用了。

    此時的長江,可不是未來建成中國最大水庫的長江,長江三峽除了風光秀麗,還有大河滔滔,水勢洶涌險灘密布。

    除掉險惡的自然因素外,天空中或許還有日機的掃射和轟炸。

    唐刀可不想自己麾下的官兵沒有死在對日作戰的戰場上而是死在奔赴戰場的路上,親自驅車趕往軍政部,再度面見那位何部長,請求高薪征調豐富經驗的船夫,并請空軍出動為船隊護航。

    如果換成別人,唐刀這個小團長提這種要求或許早就被一腳踢出門去,聘請有經驗的船夫好說,頂多是多花點錢,但請空軍動用寶貴戰機護航,你以為你誰呢?

    “我不能保證石牌一定能守住,但我可以保證,我唐刀和四行團全體官兵的命就和石牌在一起,我四行團全體官兵將在石牌戰場流盡最后一滴鮮血。若唐刀還能活著回來見您,那一定是石牌還在我中國軍人手中。”唐刀站在那位大佬辦公室里,做出的保證振聾發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