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沒錯,包圍運城的不過是警備旅和772團的后勤輜重部隊,為了唬住運城內的一個步兵聯隊,警備旅和772團甚至留下了16門150重迫和10門山炮,城內日軍從未見過的猛烈炮火讓他們確定中國人的主力就在城外。 而警備旅和772團、771團總共1.3萬人的主力大軍就在距離運城10公里外長樂村設伏。 長樂村地形為丘陵地帶,耕地也多為坡地,并不是運城周邊較為常見的山地,地形既不險要也難以隱藏部隊,其實并不適合打伏擊。 但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程旅長在獲知有近兩萬日軍正在向運城急行軍后,卻斷然將伏擊地點選在這里,他的理由很簡單:“所謂伏擊,就是要在敵人想不到的位置,如果敵人都能猜得到并提高警惕,那伏擊最重要的突然性就失去意義了。 地形不險要有什么要緊,打得就是鬼子一個措手不及,我們也沒打算和日軍打什么攻防戰、持久戰,火力覆蓋過后,就要沖進去殺進去將之分割包圍,盡快解決戰斗。 丘陵地帶難以隱蔽部隊,這次我們又不是青天白日的藏在山溝草叢里,夜晚就是最好的隱蔽!” 只能說,和日本人打了多年交道的程旅長算是把日軍的心理都給摸透了。 在35師團出發之前,為防止中國人再玩圍城打援,安達二十三安排偵察機在35師團必須經過的路上來回飛了最少四趟,以保證沒有大量中國人的身影。 少量的中國人或許偵察機飛行員看不到,但只要有數千人規模的,那除非是偵察機飛行員的眼睛瞎了。 所以抵達的兩個步兵旅主力一直到下午6點左右才向設伏地點行軍,他們抵達這里的時間也不過比日軍早到了1個小時左右。 原田熊吉在主力前方2000米也派出了尖兵小隊和騎兵中隊,對沿途的山地進行搜索前進,尤其是山地型叢林,路兩側的搜索縱深甚至達到200米,實在是偵察不到的地方,那就用火力偵察。 前50公里山地都過來了,沒想到中國人在最不可能的丘陵地帶出現了。 匆忙中的日軍只能就地防御,但悲劇的是,為了急行軍,工兵聯隊基本變成了運送彈藥的運輸兵,兵工兵鏟成為他們唯一的挖掘工事的工具。 若是中國軍隊能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靠著日軍強悍的土木工事作業能力,他們也足以挖出足夠單兵藏身的單兵掩體。 可惜中國人并沒有給他們多少時間,不知道多少門迫擊炮發出令人頭發直豎的‘咚!咚!’悶響。 1.8萬日軍長達6公里米的行軍線上,不知爆發出多少火光和黑煙。 為了能獲得視野對敵攻擊,日軍不得不射出照明彈! 照明彈的光芒照亮了百米外的曠野,同樣將原本在炮火中依稀可見的日軍身影清晰的放在中國軍人的視線中。 “打!”隨著前線各基層步兵連長們的怒吼,各種輕重機槍和步槍以及沖鋒槍的子彈雨點般向日軍掃去。 不算火炮,僅輪輕武器火力,此時的警備旅和683旅的火力輸出效率平均下來應該在日軍的3倍以上。 再加上日軍反其道而行之的‘敵暗我明’這一招,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兩個步兵旅老兵們帶著新兵不把35師團殺得頭破血流才是怪事兒。 程旅長在戰前就下過命令,畢其功于一役,干掉這一萬多日軍,咱兩個步兵旅主力盡出的這一仗就算是全勝,攻不攻得下運城都不重要了,不用節約什么彈藥,有多少子彈就給老子打掉多少子彈。 再沒有節約這一說的兩個步兵旅官兵們扳機扣動的那叫一個舒爽。 據戰后統計,光是伏擊35師團這一仗,兩個旅就打光了80萬發子彈。 這是個什么消耗速度呢?就用曾經時空中為擊破岡村小次搞的囚籠政策,八十集團軍在千里防線上發起的一次大型反擊為例。 當時晉察冀軍區參戰的一共有36個步兵團,總共消耗各式子彈26萬發;參戰的129師已經算是八十集團軍中兵強馬壯的,參戰兵力超過8萬,也只消耗子彈75萬發。 而那可是歷時近5個月的戰斗! 可在這一夜,不過1.1萬的中國步兵,就射出了80萬發子彈,哪怕平均200發子彈才能擊死擊傷一名日軍,那在這種密集猶如雨點的彈雨下,日軍傷亡也在4000上下。 而真正給與日軍最沉重一擊的,還不是這種一抬頭就能被射成馬蜂窩的密集彈雨。 被程旅長稱為“沒良心炮”的土炮再度粉墨登場,這種原本用來清除地面工事掃除障礙的‘震蕩波’型瞎基霸打火炮,拿來殺傷基本沒有工事可用以藏匿的步兵簡直堪稱‘人命收割機’。 前兩日的獨立混成第2步兵旅團雖然也是在這種射程只有兩百多米的火炮下防線徹底失守并走向崩潰的,但人家好歹還有條戰壕還有防炮洞可以扛一陣。 第35師團有啥? 除了用頭硬頂還有啥? 你別說,這真的是事實。 為了保證炸藥包能被火藥的推力推到200米外又還不能被意外搞爆炸,每個炸藥包的下方都有塊厚厚的木板做隔板,兩者相加起來足有8公斤重。 由于引線長短難免不一,有的炸藥包在砸下來的時候引線還沒完全燒完,在沒爆炸的情況下,這個8公斤重的玩意兒其實和一塊石頭的作用也差不多。 于是,就真的有日軍在猝不及防下被木板加炸藥包結結實實砸腦袋上。 日軍的裝備其實不差,至少每名日軍都有頂鋼盔。 眾所周知,鋼盔這玩意兒擋擋手榴彈破片還行,擋子彈基本就是個擺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