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5章 火炮就位-《從八百開始崛起》
第(1/3)頁
原來,從柳州接收了12門米國75毫米山炮和4000發炮彈的第10軍炮兵營已經按計劃抵達桂林中轉,然后乘專列返回衡陽。
這個計劃早已得到第9戰區司令部批準并上報軍政部,結果在桂林卻出了幺蛾子。
駐扎桂林的炮兵第一旅竟然將該炮兵營給扣住了,要求他們就地轉入該旅。
理由很奇葩,說衡陽就是個死地,絕不能讓12門先進的山炮自尋死路,還不如加入該旅以備在桂省和攻克衡陽后的日軍進行決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個炮兵第一旅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炮兵部隊,他們原屬于軍政部直轄,4年前為加強各戰區火力劃歸戰區轄屬,而炮兵第一旅的少將旅長就是第9戰區的炮兵指揮官。
1942年炮兵第一旅抽調飛抵阿三國蘭伽參加遠征軍序列整訓,整訓考核成績名列參加整訓的炮兵部隊之冠,曾獲史迪威將軍敘功,在緬甸戰場上更是戰功卓著,1944年4月,剛剛奉調回國在桂省休整。
他們敢攔下第10軍炮兵營,其背后除了有軍政部大佬撐腰,還有米國人的影子。
事實上,就連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上將對中方要在衡陽與日軍決戰也很不看好,他認為以現在中方兵力部署,更適合在桂省和日軍進行周旋,將2萬精銳放在衡陽,極有可能導致2萬精銳盡失,削弱了對抗日軍的力量,得不償失!
其實有他這樣想法的遠不止他一人,甚至是絕大多數將領的想法,或許包括那位總司令先生,在內心真實的世界里,也認為衡陽最多守3日或是4日吧!
比如,此時在湘桂鐵路和粵漢鐵路沿線的第四戰區和第七戰區,就駐扎著數個炮兵團,這些炮兵團火炮眾多,彈足兵精,只是至今為止也沒有那個高級將領出面將這些數日即可抵達衡陽的精銳炮兵調入衡陽,而是任由他們在那里曬太陽。
因為,在這些高級將領眼中,衡陽這種彈丸之地,本就守不了幾天,犯不著為此大動干戈,不但于大局無補,反而白白損耗了寶貴的炮兵。
你看,大家都是揣著清醒裝糊涂!
只是,他說服不了那位總司令,也說服不了可以通過勞拉和其聯系的唐刀。
“知其不可而為之,曰仁人;知其不可而不為之,曰智士。唐刀不才,欲取仁而不智!”唐刀回復史迪威的電文別說史迪威不懂,連深諳中華文化的勞拉都查閱了好久的書籍。
等搞明白唐刀的意思,這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個西方人,站在窗前凝視夜空良久。
“唐是我所見過的最智慧的中國人,但也是最固執的,太平洋戰場我們已經占盡上風,最遲不過兩年甚至是一年,戰爭就會勝利,倒在黎明到來之前的黑暗里,這值得嗎?”史迪威攤開手,滿臉無奈和不理解。
他自以為很了解中國人了,但這一刻依舊不懂他們。那位總司令的心思很好理解,衡陽是西南門戶,他不能容忍自己的陪都在日軍的兵鋒威脅下,可唐刀和他那些麾下之軍為什么還要飛蛾撲火呢?
第10軍因為軍令所迫還好說,但四行團可是個工兵團,而且后面還有洛克菲勒財團和他這個中國戰區總參謀長撐腰,那位志大才疏的總司令先生也不會拿他們有什么辦法。
情郎選擇求仁得仁,或許會死于戰火,勞拉原本應該滿臉悲傷,但她卻倚攔凝目夜空展顏而笑:“史迪威將軍,您現在知道勞拉為何獨獨喜歡唐了吧!他就是中國的威廉.華萊士!”
在中國的古語里,沒有比“知其不可而為之”更動人更悲壯的了,但動人心的不是文字,而是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中那些大師大家們,明知正確的主張處于劣勢,正義的事業處于劣勢,清醒的思想處于劣勢,自己的實力還遠遠不夠,還是懷著必死的決心,必敗的估計,挺身而出。
何謂英雄,這就是英雄!
翻閱西方文明史,或許也只有一個為自由而戰的威廉.華萊士能勉強符合這個標準。
史迪威很為唐刀和四行團惋惜,但做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必須得為衡陽失利后的系列作戰考慮,那12門米國新式山炮全是米國捐助的裝備,他自然不想這些白白損耗在衡陽,第一旅做為他曾經的麾下,在收到他的暗示后,自然很樂意將12門山炮和一個訓練還不錯的炮兵營官兵納入到他們麾下。
有了他的撐腰,別說第10軍的一眾破口大罵的將領們無能為力,就是第9戰區那位同樣跳腳的薛姓上將也無可奈何。
唐刀也只能再次找上勞拉希望說服史迪威命令炮兵第一旅放行,但勞拉在夜間12點后的回電也只有‘抱歉’二字。
能在3年中就由一位準將晉升為四星上將的將軍,豈會因為個人私情改變自己對涉及到數百萬人生死級別戰役的戰略戰術部署?
就此,第10軍乃至第9戰區以及唐刀的所有努力皆告失敗。
炮兵第一旅用職權掌控著鐵路交通,哪怕不用權限或武力干涉,光靠第10軍炮兵營官兵們用肩扛手提,估摸著得用20幾天才能抵達衡陽,那時候黃花菜估計都涼了,若不是出現奇跡,第10軍炮兵營基本上只能在桂林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同袍們在衡陽和日本人拼命流光最后一滴血,而他們卻無能為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