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大魏宮廷》
第(3/3)頁
內造局很痛快地給了十萬白銀,專程派內侍監的太監以及護送銀車的禁衛軍,將這筆錢款運到了冶造局司署內所新造的錢庫,堆放得整整齊齊。
不可否認,在蠟燭的收益還未從戶部撥給的情況下,這是冶造局所賺的第一桶金,還別說,那數十箱白花花的銀子,讓冶造局內的工匠們目瞪口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冶造局有朝一日會變得如此有錢。
在此期間,事實上局丞王甫曾打算將這十萬兩還給趙弘潤,畢竟這位肅王殿下翻修冶造局、在城外建造地爐,所花費的又豈止十萬兩?
但是趙弘潤拒絕了,畢竟在他看來,他如今手頭上所剩的幾萬兩銀子也足夠花了,而冶造局呢,卻正是用錢之際。
畢竟,冶造局的財政在與戶部脫鉤后,其性質已變成自產自銷,戶部將不再對冶造局撥給什么錢財,這就使得冶造局只能用大筆的錢去向倉部購買各種礦石、原料,用于日后局內的研發,一個不好,那可就真是自生自滅了。
不過讓趙弘潤感到揪心的是,目前的運輸實在是太慢了。
路運就別提了,靠馬拉車的運輸方式,遠遠被水運甩在后頭。
可問題就在于,哪怕走水運,速度也不能使趙弘潤感到滿意。
而造成這一些的原因,就在于大魏的造船技術不如楚國,造出來的運輸船不夠大,還有就是潁水水系的吃水普遍不深,尤其是秋冬季節,僅只能小船通行。
雖然說這曾經使得大魏避免被楚國戰船大肆入侵國內水域的尷尬,但是就目前看來,現有的國內水系,潁水水系顯然不具備大批運載的能力。
說實話,要不是手中沒錢的話,趙弘潤真想甩給工部一筆巨款,叫工部將潁水水系的那些河流拓寬、挖深,方便趙弘潤將大梁打造成商貿的中樞,就跟齊國以臨淄為首的那幾座富饒的城池一樣。
不過現在,趙弘潤就只能老老實實利用國內現有的水運力量,當然,這并不妨礙趙弘潤借鑒楚國的造船工藝,打造幾艘大型的運輸船,畢竟目前倉部的運載船,還不能徹底吃透潁水水域,更別說河水。ps:黃河古稱“河水”、“大河”、“上河”、“九(曲)河”,畢竟那時這條母親河還并不顯黃。
而在此之前,趙弘潤打算在大梁的北方與南方,各自建造一座大型的船塢港口。
其中,大梁南側的港口趙弘潤已經想好了地方,便在祥福縣,畢竟祥福縣本來就有朝廷用于停泊船只的港口,就叫祥福港,只不過規模據說不怎么樣。
難就難在那塊在大梁北方適合作為港口的地方。
它在名為原陽的王侯國境內。(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