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二桃殺三士-《大魏宮廷》
第(1/3)頁
記得在逃離縣牢時,游馬已隱約有所懷疑,因為當時縣牢內的守備實在是太稀疏了。
尤其是到了他撬鎖的時候,留守的那幾名充當獄卒的商水軍士卒,居然一個個自己喝醉了。
當時游馬急著逃出縣牢,沒有多做考慮,可如今仔細回想一下,他的順利出逃,很有可能是有人故意安排的。
甚至于,或許那個宗衛周樸,也是順著他的意,故意將那根銅絲留給他的,好方便他撬開鎖逃出去。
既然有宗衛的參與,那么希望他游馬順利逃出監牢的人也就不難猜測了,畢竟陽夏縣內那十名宗衛只聽命于一個人,即那位肅王。
順著這條線再仔細回想,游馬逐漸感覺當時那位肅王的態度很有些問題,尤其是當他問到『如何得知地道的秘密』時,趙弘潤那張口結舌的模樣。
想到這里,游馬不禁有些泄氣。
因為他本以為是憑借著自己的本事逃出了監牢,可如今細想起來,分明是宗衛周樸與監牢內的商水軍受到了肅王趙弘潤的私下叮囑,暗中配合他越獄而已。
至于趙弘潤這么做究竟有什么目的,隨著應康在勃然大怒時的幾句話,游馬也有所猜證了。
那位肅王,想得到阜丘眾在戈陽山的巢穴位置!
當他將這個猜測與應康一說,應康亦是面露驚色,但隨后,應康卻苦澀地說道:“縱使你我已猜知那個趙潤的企圖,又能如何?難道就眼睜睜看著阜丘眾協助商水軍將我等一網打盡么?”
聽聞此言,游馬亦不禁為之語塞。
的確,就算猜到了那位肅王的意圖又怎么樣?難不成就不泄露阜丘眾的巢穴位置?
憑什么?
憑什么阜丘眾能使邑丘眾陷入這等危機,而邑丘眾卻不能做出同樣的還擊?
縱使明知趙弘潤的意圖,他們為了報復阜丘眾,亦只能乖乖就范。
這即是陽謀,即便明知是計,仍不得不往里鉆。
想到這里,游馬忍不住暗自嘲諷金勾:任你奸猾似鬼,企圖借助商水軍的力量吞并陽夏其余隱賊勢力,可你怎么斗得過那位肅王?你以為你助那位肅王肅清了陽夏縣,那位肅王就會放任你阜丘眾繼續擴大?
“應康大哥,那咱們之后怎么辦?……若咱們也泄露了阜丘眾的營寨位置,雖然可以報復金勾,但最終獲利的,卻是那位肅王大人……在其面前,我邑丘眾與阜丘眾,至此可以任意拿捏,他要何時發兵剿滅我等,就能何時發兵剿滅我等……”
聽了游馬的話,應康陷入了沉思,半響后問道:“游馬老弟,那你說怎么辦?”
只見游馬思忖了片刻,壓低聲音說道:“暫不泄露阜丘眾的營寨位置。……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那位肅王是不會剿滅余眾,單單留下一個阜丘眾的,否則,日后他如何制衡金勾?而一旦應康大哥你白白將阜丘眾的營寨位置泄露給了趙潤,那咱們,可就真的再無一點仗持了……”
“你的意思是……”
“知道阜丘眾營寨位置的,只有邑丘眾,或許我們能借這一點,與那位肅王交涉一番。”游馬壓低聲音說道:“這或許能讓邑丘眾有一線生機。”
聽聞此言,應康在密室內來回踱了幾步,皺眉說道:“可如此一來,我邑丘眾豈不是從此要聽命于那個趙潤,失卻自由淪落為朝廷的走狗?”
游馬聞言苦笑道:“事已至此,豈還顧得上隱俠『不為倀鬼』的宗旨?”
所謂的倀鬼,是魏國風俗的一種說法,魏人認為被老虎所咬死的人的鬼魂,他們因為自己死于虎口,心中怨憤無從發泄,因此轉化為倀鬼,協助咬死他們的老虎咬死更多的受害者,讓更多的人遭到他們遭受的苦難,于是便有了『為虎作倀』這句成語。『注:這是這句成語的正解。』
而隱賊中『不為倀鬼』的這條自律,或者說宗旨,意在告誡同道不得貪圖榮華富貴投靠朝廷、投靠權貴,畢竟就算是在魏國,貴族壓迫平民的現象還是很普遍,而朝廷,由于偏袒貴族,因此被許多自由之士所不恥。
而相比之下,反而是被朝廷定罪為賊寇的隱賊,他們反而不會去傾軋平民,他們攻擊的對象,很多都是為富不仁的貴族,因此,從平民角度說,隱賊們自稱隱俠、義士,并沒有什么錯。
但是在趙弘潤這個角度,那就截然不同了。
畢竟趙弘潤便是魏國內最大的貴族,赫赫王族出身,再當他從國家角度看待隱賊這件事時,隱賊就成了『不服朝廷約束、桀驁不馴之人』,所謂的『俠、以武犯禁』,指的也正是這一點。
“總之,我先想辦法與那位肅王交涉一番。”
留下一句話,游馬便又啟程返回陽夏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