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安陵趙氏-《大魏宮廷》
第(1/3)頁
據記載,魏滅鄭國與梁國后,遷都大梁,原本居住在三川河南城的姬姓趙氏族人,亦向東遷移,遷移到鄭、梁兩地,遷移到他們心目中的中原土地上。
因此,除了原陽王、成陵王等冊封了王位,賞賜了封邑的諸侯王外,『鄭』、『大梁』、『蒲陽』,是當地姬姓趙氏子孫聚集最多的三個大城。
隨后,宗府創建,當時宗府考慮到種種因素,勒令在王都大梁的非宗家王族搬離城池,非召不得入王都,于是,大批的姬姓王族子弟,搬到了『鄭』與『蒲陽』。
也正是因如此,『鄭』與『蒲陽』兩地充斥著許許多多姬姓趙氏王族子弟,也先后建立了祖廟、祠堂以及族墳。
若干年后,宗府出臺了新的制度,勒令數代以外的王族分支降為公族,不允許再用『趙氏』名義,這即是如今魏國內有許多大貴族之所以都姓姬的原因:這些貴族,皆是從姬姓趙氏的分支分下來的。
比如安陵王氏,這一支的祖宅,其實回溯最早,也在鄭地。
但是,趙弘潤的三叔公趙來峪,他卻不同。
他與趙弘潤一樣,皆是姬姓趙氏的本家出身,只是當時趙來峪沒有撈到魏國君主的位子,成為魏王的,是趙弘潤的祖父,隨后,又是趙弘潤的父親。
也正是因為這樣,趙來峪這一支的王族子孫,他們在地方上是毫無根基的。
于是,后來擔任了宗府宗正的趙來峪,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去投奔大兒子的妻家,即安陵王氏。
當時的安陵王氏,在安陵可謂是權勢滔天,但是在擔任宗府宗正的趙來峪面前,他們卻不得不盡心巴結,畢竟對于姬姓的王公貴族而言,宗府可謂是一柄高懸在頭顱上的利劍,若是惹得宗府不開心,宗府有的是辦法對付這種不聽話的同族。
比如說,從魏天子手中請一道召令,就足夠似安陵王氏這種公族喝一壺的了。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趙來峪那幾個兒子前來投奔,安陵王氏當時是十分熱情的,畢竟說到底,兩家出自一個祖宗,況且十幾代后,兩家又結了親,貴族與貴族之間的聯姻,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可靠的,比利益驅使下的結合還要可靠。
趙來峪亦有三個兒子,因為他這一支已經不是宗族的本家。因此,他幾個兒子的排字,并不是趙弘潤的父親、叔伯那樣的『元』字,而是按照輩分改成了『文』,長子叫趙文藺、次子叫趙文衢、三子叫趙文輔。
在安陵王氏的幫助下,趙文藺、趙文衢、趙文輔兄弟三人在安陵謀得了一份家業,且在其父、宗府宗正趙來峪的偏袒下,家門逐漸興旺起來,漸漸地傳開了『安陵趙氏』的名氣。
然而說到底,哪怕算上趙來峪,所謂的安陵趙氏在安陵也不過只傳承了三代,即『來』、『文』、『成』,哦,再算上趙來峪那出生不久的曾孫,還得加上『武』這一輩。
也就是四輩,與安陵王氏這種在此傳承了十幾輩的貴族,根本無從比較。
因此,別看『安陵趙氏』與『安陵王氏』齊名,但實際上,前者的底蘊財力,是遠遠不如后者的。
但唯獨有一點,『安陵王氏』是不如『安陵趙氏』的,那就是貴族的地位,前者仍是王族,而后者,僅僅只是公族而已。
別看王族與公族僅僅一階之差,可這差距,猶如天壤、猶如云泥。
然而,盡管頂著王族的尊號,可依舊無法改變趙來峪被迫離開大梁、投奔他幾個兒子的窘迫處境。
其實說實話,趙來峪卸任宗府宗正,將這個位置讓給趙弘潤的二伯趙元儼,這已有若干年,而他之所以頂著宗老的頭銜賴在宗府不走,除了有些舍不得權利外,最重要的,是他還想照拂自己的子孫一陣子。
否則,他豈會一個人孤零零地呆在大梁,早與安陵的兒子、孫子、曾孫子團聚,盡享天倫之樂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