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太子與桓王(二)-《大魏宮廷》
第(2/3)頁
因此在北疆時,太子趙弘禮也是想做出一番成績來,他并不是不知道朝野有人戲稱他『德大于才』,對于器量談不上寬宏的他來說,這是莫大的譏諷。
然而,北一軍私心太重,哪怕是那些依附他的貴族,都不愿意做出太大的犧牲。
開什么玩笑!
戰(zhàn)場本來就是要死人的,倘若一個個都攥著各自的私兵,不愿意拿出來,這場仗還打什么?!
當(dāng)時與他抱持著相同觀點的,便是他起初并沒有當(dāng)回事的副帥,桓王趙弘宣。
趙弘宣與他一母所養(yǎng)的哥哥趙弘潤不同,對太子趙弘禮始終是頗為尊敬的,至少在言行舉止上從未有過失禮,再加上,以趙弘宣這個剛剛出閣的年紀(jì),也不太可能成為奪嫡的對手,因此,太子趙弘禮與趙弘宣之間可以說是沒有什么矛盾。
在北疆的那段時間,太子趙弘禮逐漸了解了趙弘宣的性格,后者的性格,與其一母所養(yǎng)的哥哥趙弘潤幾乎截然相反,是一位內(nèi)斂、謙遜、尊重禮俗的皇子。
當(dāng)時的北一軍內(nèi)部私心很重,唯獨趙弘宣的心思很坦率、很純粹,他只是想做出一番成績來。
因此,當(dāng)時太子趙弘禮不顧王氏的反對,將軍中一些權(quán)力移交給趙弘宣,真正意義上地將后者視為了副手。
不過,也僅僅只是軍務(wù)方便的事,至于指揮打仗,倒不是太子趙弘禮不肯放權(quán)給趙弘宣,而是因為他自己都沒有多少話語權(quán)。
正如趙弘潤當(dāng)初所說的,北一軍是一支烏合之眾。為何?因為內(nèi)部不合、派系林立,皆一個個私心極重。
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
而事實證明,趙弘潤所評價的一點也沒錯,哪怕是太子趙弘禮,在攻打曲沃的期間都受到了掣肘,因為沒有人愿意主動犧牲。
雖然說倒是可以將雍王黨的人丟出去,這那最多只是借刀殺人,并不能幫助太子趙弘禮打下曲沃。
隨后,將軍姜鄙率領(lǐng)『北三軍』攻克,『北一軍』就在一旁看著,盡管姜鄙沒說什么,可太子趙弘禮與桓王趙弘宣都感到丟臉。
再然后,更丟臉的事發(fā)生了,『北一軍』背后那些貴族、世家,居然提議與將軍姜鄙的『北三軍』一起行動。
那算哪門子的一起行動?
人家北三軍打敗韓國軍隊,趁勝追擊,北一軍就跟在后面撿便宜,這叫協(xié)同作戰(zhàn)?
可能是看在北一軍背景相當(dāng)深厚的份上,姜鄙將軍并沒有多說什么,但是北一軍的臭名,卻因此逐漸在北疆傳開,尤其是北三軍那些原隴西魏氏士卒,他們覺得,同樣是魏國的軍隊,商水軍與鄢陵軍何等兇猛,可這北一軍倒是好,跟著屁股后面撿便宜,這彼此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這些事,太子趙弘禮都清楚,但他沒有辦法,因為北一軍的背后,并不單單只有他的娘舅王氏一族,還有許許多多依附他的東宮黨貴族,指望這些貴族大公無私為國出力?哈!若這些人果真大公無私,就不會被冠上東宮黨的帽子!
不可否認(rèn),趙弘宣在北疆時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很準(zhǔn)確,只是太子趙弘禮出于某些顧忌,只能婉拒——若強硬地奪了北一軍的權(quán)利,國內(nèi)貴族還會支持他么?若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持,那他這位東宮太子還剩下什么?
終于,北疆戰(zhàn)役在韓國暫時收兵的前提下,暫時結(jié)束了。
正如趙弘宣所言,這場戰(zhàn)役,北一軍打得極其失敗,非但沒有建立什么功勛,還因為搶占了姜鄙不少失地而傳開了臭名。
太子趙弘禮很失望,甚至于對北一軍失去了念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