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暗爭序幕-《大魏宮廷》
第(1/3)頁
五日后,趙弘潤一行人路過了河東安邑,也就是他弟弟桓王趙弘宣駐扎北一軍主力的地方。
記得去年的時候,趙弘潤與弟弟鬧矛盾,因此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想法,沒有繞過安邑,但是這回,他特地在安邑溜達了一圈。
根據黑鴉眾的匯報,他弟弟趙弘宣對于北一軍的整頓的確是有些起色,至少黑鴉眾并未打聽到北一軍的軍卒們欺辱、冒犯當地民眾的事,由此可見,趙弘宣與周昪必定是加強了北一軍的軍紀。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趙弘潤想過要到北一軍的軍營里逛逛,替弟弟把把關,可后來仔細想了想,趙弘潤便作罷了。
畢竟弟弟趙弘宣已經長大了,就算北一軍的體制仍有不足,也應該由弟弟趙弘宣來處理。
更何況,趙弘潤在淇關時已經明確認可了弟弟趙弘宣作為『北一軍軍主』的身份,若此時再貿然插手北一軍的內務,確實不妥。
因此,趙弘潤只是派人打聽了一下北一軍目前的風評,在得知并未出現什么大問題的情況下,便繞過安邑,直接前往了汾陰。
又過了四五日,在大概臨近十月份的時候,趙弘潤一行人終于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河東汾陰。
汾陰位于汾水與大河交匯處的大河東岸,境內絕大多數為山前傾斜平原,有局部的丘陵地形,唯有小部分為巖基山區。總得來說,有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合耕種。
事實上,汾陰、蒲坂、包括安邑,向來是河東郡產糧較多的城池。
美中不足的是,歷來大河泛濫的時候,汾陰、蒲坂或有被水淹沒的災難,屬于是水患洪澇比較嚴重的地方。
因此,在視察汾陰的時候,趙弘潤就已針對汾陰與蒲坂想到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
首先要修筑河堤,確保避免洪澇災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在視察罷汾水與大河之后,趙弘潤來到了汾陰的農地。
不得不說,汾陰不愧是河東郡適合耕種的城縣,城外幾乎遍地都是農田,只可惜這些農田,約有七八成長滿了荒草,僅只有兩三成農田種植著莊稼作物。
不過對此,趙弘潤并不感到詫異,因為他知道,前年的時候,韓國的騎兵殺到了這里,致使眾多汾陰民眾遭到屠戳,秋收的糧食亦被韓國騎兵哄搶一空,要不是后來川雒聯盟的騎兵進軍支援河東,搞不好連城池都被打破。
比如說『解』縣,就曾被韓軍攻破,城池、農田毀之一炬。
在巡視汾陰的時候,寇正仔細地聽著趙弘潤的講述,尤其是在傾聽身邊這位肅王殿下對汾陰的規劃時,寇正聽得尤為認真。
這也難怪,畢竟倘若事無以外的話,他寇正即將出任這座城池的縣令,這可是一座城內縣民多達幾百戶的城池,尤其是在經歷過韓軍入侵的戰火之后,由于城外的平民紛紛逃入汾陰,以至于汾陰的縣民人口暴增。
如何妥善地治理這座擁有眾多人口的城池,這即是寇正日后要考慮的。
期間,趙弘潤亦隱晦地向寇正提起了『汾陰政軍分離』的構思。
不得不說,魏國的縣令權柄很大,手底下兩位佐官,縣丞掌民政、縣尉掌縣兵,可以說是軍政皆在手中。
但是這種模式放在汾陰就不合適了。
因為在趙弘潤的構思中,汾陰是要駐扎重兵的,最起碼要駐扎一支兩萬人編制以上的軍隊,倘若寇正資歷足夠,趙弘潤并不介意將兵權亦交給寇正——韓國的某某守,采取的就是這種模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