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這種情況下,禮部尚書杜宥又向趙弘潤提出了本來不受重視的武舉,作為國內縣尉、都尉、將軍的參考依據,總而言之,禮部尚書杜宥的主張很明確,提高考舉的地位,淡化連年來對外戰爭勝利所引起的國民好戰情緒。 鑒此,趙弘潤順理成章提出了創建『軍校』的理念,在大梁城外圈了一塊地,草創了『大魏兵學』,并且在魏國軍隊那『士非教不得征』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私貨:將不學不當任。 簡單地說就是,不識字、不懂得兵法的將軍,不可再升職為將軍。 對于這個觀念,朝廷欣然接受,而貴族們亦欣然接受,唯獨在平民間,激起了一些抱怨。 畢竟讀書寫字,在魏國仍然不算普及,在此之前很多平民入伍參軍,主要是因為需要軍餉糊口、以及養活家人,哪有閑錢去私塾念書寫字? 不得不說,這個政策非常要命,要知道,就算是肅王軍中,在頗具規模的百人將、五百人將、乃至千人將檔次,目不識丁的仍大有人在,趙弘潤一句話,就斷了這幫人升為將軍的可能。 而國內,那些目不識丁卻有志成為將軍的,更是如過江之鯽,不知幾凡。 好在提出這個政策的,是在軍方威望極高的肅王趙弘潤,要是換做別人,肯定會被海量的中下級士官以及平民噴死。甚至于,就算是趙弘潤,亦有對此感到憤恨的平民在背地里抱怨。 為了讓自己少挨罵,趙弘潤決定自己全資創建『兵學』這個軍校性質的半朝廷機構,且不對入學的人收費。 當然了,由于第一批選入兵學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從肅王軍的士官層,也就是百人將到千人將之間選拔的潛在人才,因此收不收費也沒多大區別。 更主要的是讓國內的平民明白,這條策略,對于他趙弘潤的嫡系軍隊肅王軍也一視同仁。 至于請誰來教授這些目不識丁的擅戰悍卒,趙弘潤與禮部尚書杜宥商議,也準備在明年的考舉中選拔。 當這個消息傳開后,國內嘩然。 因為洪德二十二年考舉實在太誘人了,非但吏部公開表示會招收上榜的學子,就連肅王趙弘潤新建的兵學,亦要招收教授兵法的老師。 在朝廷的推波助瀾下,洪德二十二年的考舉,引起了國內魏人強烈的關注。 而作為魏天子親自任命的主監考官,趙弘潤在歲末整個大梁都在歡慶的情況下,憋在肅王府的書房內草擬明年考舉的科目與試題。 且,樂此不彼。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