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武信侯的思量-《大魏宮廷》
第(2/3)頁
魏國的平民就算再窮,也能買得起羊毛編制的冬衣,畢竟在三川臣服于魏國之后,羊毛的價格遠遠低于棉花,而魏國目前擁有差不多九百萬的總國民人口,因此算上羊毛冬衣的損耗情況,川雒聯盟僅羊毛這一項能永遠維持下去,甚至于,還無法滿足魏國平民的需要。
而奴隸就更不必多說的,魏國這些年來展開的種種大規模工程建設,還有那些尚未展開的,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勞力,再加上那些魏國商人也熱衷于購買奴隸作為家仆,因此,哪怕川雒聯盟向魏國傾銷再多的奴隸,魏國都能一口吃下,甚至于,仍嫌不足。
而反過來說,魏國的商品在三川亦極為暢銷,再加上因為楚暘城君熊拓與魏肅王趙弘潤私底下的走私行為,使得一部分楚國特產也能進入三川,這使得川人剛剛從魏人手中得到的錢財,轉手就購買了魏、衛、楚、宋四地的特產——雙方的交易金額幾近持平,這才是川雒聯盟與魏國展開貿易時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而秦國與三川的貿易,兩者的交易金額根本不平等,怎么可能長久維持下去?
羊肉首先排除,因為秦國的平民基本上只吃自家種的糧食與蔬菜,幾乎很少去市集采購。
羊毛、羊皮也不必多說,連肚子都填不飽的秦國平民,會去想過冬御寒的問題?秦國最常見的過冬辦法就是一家幾口整個冬天躲在屋子里燒柴火取暖。
羊骨制品就不必多說了,這種幾無作用的裝飾物,在秦國平民的眼中等同于奢侈物。
至于奴隸……秦國根本不缺勞動力。
而三川能從秦國這邊得到什么呢?青銅武器?拜托,魏國私底下出售給川雒聯盟的武器,那已經是合金兵器了,要秦國這種落后整整兩代的兵器有什么用?
數來數去,三川唯一能從秦國這邊得到的,就只有爵位了——作為中原國家之一的魏國,是幾乎不可能會冊封一個異族人為什么君、什么侯的。『注:這里說的異族,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人,比如川人、胡人。但其中不包括秦人,就算中原人同樣看不起秦人,卻也不會將秦人視為異族,頂多就是帶有鄙夷地稱呼對方為山民或山猴子,因為秦國也是學習中原文化的,不算異族。』
正因為如此,當初秦人與羯、羚部落模仿川雒聯盟展開的貿易,沒過多久就流產了。
沒有堅實的利益基礎,再加上川人有過背棄的前科,因此,武信侯公孫起對川人絲毫沒有信任感,別說出兵援助,他甚至巴不得羯、羚、烏須幾個部落與魏軍殺得你死我活,最好同歸于盡,這樣一來,秦國既可以得到三川這片土地,也能大幅度削弱魏國。
當然,這只是武信侯公孫起的私心,并不代表他真會那樣做,畢竟,他也不希望魏軍占據優勢——雖然種種跡象表明,烏須部落、羯部落、羚部落已經不大可能被魏公子姬潤接受,但誰能保證這件事不會出現變故呢?再說了,即便那位魏公子姬潤最終都沒有接納烏須等幾個部落,但若是對方將這幾個部落鏟除了,秦軍同樣將面對一個在三川郡境內已無后顧之憂的魏軍。
可是話說回來,兵出函谷支援烏須與羯、羚部落,其中也涉及到種種原因。
如何看待糧草運輸路線被拉長?如何保證軍隊在草原上能得到充足的水源?
以及最最根本的——是否有把握擊敗由魏公子姬潤所率領的魏國軍隊。
前年,二十萬秦軍為何最終只有千余名僅存者逃回秦國?
原因就在于戰線被拉得太長了,以至于當秦軍兵敗如山倒時,魏軍與三川境內那些落井下石的部落,只需跟在潰敗的秦軍身后掩殺即可,一路追一路殺,據事后的估算,其實當時戰死在函谷的,只有幾萬秦軍,剩下的十幾萬秦軍,都是死在逃亡途中的——這是當時的秦軍統帥王龁都沒有料到的事,倘若他早知道會出現那樣的情況,肯定不會下達撤退的命令。
而如今,武信侯公孫起取代了王龁成為了此次秦軍的主帥,但如何擊敗那支由魏公子姬潤率領的魏軍,或者說魏川聯合軍,說實話,公孫起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畢竟,他與魏公子姬潤從未交過手,不清楚對方的喜好與用兵的習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