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3章:初見(二)-《大魏宮廷》
第(2/3)頁
毫不夸張地說,這場戰爭所有的損耗、花費加在一起,也沒有重新建設河東郡、河內郡兩地的花費多。
而倘若衛國奪回了沫邑、蘄縣等地,那么,在魏國與韓國之間,就好比出現了一個「緩沖地帶」,在這片區域內作戰,哪怕雙方打得再激烈,破壞地再嚴重,魏國也不會心疼——因為那是衛國的領土,是衛人花費精力、耗費人力物力發展的領土。
但很可惜,上一代的衛王「衛糾」,為人頗為精明,雖然當時繼位時頗為年輕,卻也看出魏國的「不安好心」,可沒有傻到讓衛國給魏國擋風遮雨,作為魏國的東北屏障。
那一任的衛王「衛糾」,很聰明地將沫邑、淇縣這些已經被韓國侵占的城池的「主權」,贈于了魏國,贈給了上上任魏王,也就是趙弘潤的曾祖父「趙侈(chǐ)」。
不過即便如此,魏衛兩國當時還是締結了「同進同退」的盟約,雖然衛國的實力不足以與韓國抗衡,但對當時勢弱的魏國而言,也是一股不可放棄的助力。
話說回來,在「魏王侈」與「衛王糾」的那個時代,魏衛兩國其實還是作為平起平坐的盟友相互交好的。
幾年后,「魏王趙侈」年老駕崩,將王位傳給了趙弘潤的祖父「趙慷」。
「魏王趙慷」,并不算是一位明君,在他的年代,魏國的國力不進反退,就連國內最強的精銳之師「魏武軍」,也因為趙慷的好大喜功,在上黨郡慘敗給了韓國,從而導致魏國在當時呈現衰敗的跡象。
但在此期間,趙慷還是做了一件對魏國有利的事,那就是他利用魏國的影響力,干涉了衛國的王儲,扶持了一位對魏國親善的衛公子。
這件事的起因,在于魏武軍慘敗于上黨之后,當時魏王趙慷生怕衛國在看到他魏國國力衰敗后轉投韓國的懷抱,因此強烈要求「衛王糾」派一個兒子到大梁作為質子。
當時,「衛王糾」可比「魏王趙慷」賢明地多,他考慮到若是魏衛失和,只會讓韓國趁虛而入,使得魏衛兩國皆被韓國所吞并,遂忍辱負重同意了趙慷的無禮要求,遂從幾個兒子中選了一個不怎么看中的兒子,打發到大梁作為質子,即衛公子費。
沒想到,衛公子費雖然才能不足,但卻懂得察言觀色、拍馬奉承,到了大梁后,居然深受魏王趙慷的喜愛。
待等若干年后,勤勉的「衛王糾」積勞成疾,臨終前正準備從幾個器重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時,此時身在大梁的衛公子費聽說了此事,入宮哭求趙慷協助他。
于是,素來喜愛衛公子費的趙慷,就派了一支軍隊護送衛公子費回到衛國,在經過了一番周折后,將衛公子費扶上了衛王的位置,即是如今的「衛王費」。
從那時起,魏衛兩國原本地位平等的盟約,就逐漸「變質」了,「衛王費」作為魏王趙慷當初喜愛的干兒子,對魏國極為親善。
據說當時有衛國公卿勸阻衛王費,但衛王費卻信誓旦旦地表示,他這個王位,是魏人幫他奪取的,魏人是不會害他的。
當然,這話其實也沒有錯,魏國從始至終都沒有坑害衛國的意思。
只是衛王費繼位后,衛國與魏國的關系,就逐漸從「兄弟」變成了「小弟」,而待等趙弘潤的父親、魏王趙偲這位強勢的魏國君主奪了王位后,魏國與衛國間這種「大哥」與「小弟」的關系,就愈發穩固了。
在魏王趙偲有意無意的引導下,衛國在有些方面的發展,逐漸停滯了下來。
比如說衛國的冶造技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