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必勝的預兆【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2/3)頁
當然,這話可不能當著杜宥的面說,他對此只能表示:豈有此理!
不過說歸說,可當杜宥懇請魏天子派人強制追回太子趙潤時,魏天子便開始顧左而言他了——強制召回那劣子?開什么玩笑?那劣子當年就敢不把朕的詔令放在眼里,更何況是如今?
萬一弄僵了,那小子撂下挑子不干了,朕找誰去?
想到這里,魏天子便皺著眉頭遲疑道:“太子昨日就離城,現在派人去追,恐怕晚了……”
此時,大太監童憲亦適時地說道:“陛下,太子昨日離城后,先到了博浪沙,以宗衛周樸的名義,登上了戶部前往汾陰的運糧船,這會兒,恐怕已經到成皋一帶的河域了……”說到這里,他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另外,在太子殿下上船時,鴉五一行人,亦登上了另外一艘船,因此,太子殿下的安危,陛下倒不用擔心。”
『鴉五?那是誰?』
杜宥心中閃過幾絲疑惑,但魏天子卻了然地點了點頭——暫時,鴉五作為青鴉眾大梁分部的首領,還未被朝野所得知,只有一小撮人,才知道鴉五這個人。
見杜宥仍眼巴巴地看著自己,魏天子想了想,笑著說道:“杜卿,你看這樣如何……朝廷暫時莫要公布這件事,權當作為,給前線將士的一個驚喜。”
聽聞此言,童憲亦笑著說道:“太子殿下親臨戰場犒賞兵將,相信前線兵將必定士氣大增……”
這話,聽得杜宥暗自腹誹。
為何?因為童憲這話,明擺著就是在太子趙潤的行為開脫,要知道迄今為止,他們魏國的軍隊本來就是占據絕對上風,在韶虎、司馬安、魏忌、龐煥魏國名將的率領下,目前與魏軍交戰的林胡部落,可謂是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太子趙潤以千金之軀犯險,親臨戰場激勵軍心?
不過杜宥必須承認,就目前而言,這是最好的辦法,只有這樣,朝廷才能保住顏面——當日后有人提及太子趙潤失蹤之事時,他們可以對外宣布,太子殿下根本不是失蹤,而是朝廷有預謀的想給前線將士一個驚喜。
『攤上這么一位太子殿下,真的是……』
搖著頭,杜宥抱著滿滿的腹誹告辭離開了。
誰能想象,太子趙潤擅自溜出大梁前往河套,朝廷居然還要給這位殿下善后,真的是日了隔壁的阿黃了。
回到垂拱殿后,杜宥先把魏天子的建議告訴了諸位內朝大臣。
聽了杜宥的話,徐貫、李粱、藺玉陽等人悵然長嘆——因為事到如今,只能這樣了?畢竟「太子殿下失蹤」的事若是傳了出去,非但朝廷顏面盡失,他們這些人,怕也難辭其咎。
于是乎,諸內朝大臣便開始商議,如何配合那位太子殿下的犒軍之舉。
就在朝廷暗自為無中生有的「太子殿下犒軍」而做準備時,太子趙潤,乘坐著戶部運糧的船只,于兩日后抵達了汾陰縣。
汾陰縣的縣令,即是寇正,這也是一位趙弘潤欽定的內朝大臣。
并且,趙弘潤對寇正的期待,絲毫不亞于介子鴟。
但話說回來,寇正與介子鴟二人的抱負有所區別,介子鴟傾向于從上到下,即身處于魏國權力的核心,以通過制定合適的政令,使國家變得越來越強盛;而寇正則不同,他并沒有太崇高的政治抱負,他只想著管理好治下,使治下的民眾可以安居樂業。
正因為這樣,前一陣趙弘潤打算組建內朝時,曾派人請寇正到大梁任職,但寇正卻婉言拒絕了——他不想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制定對于民眾息息相關的政策。『注:古代有不少改革,就因為脫離實際、太想當然而失敗。有時候,上位者因為不了解民間疾苦,難免會想當然地提出一些政令,叫下面的人施行,自以為能改善國情,結果很多時候,非但遭到那一撮得利者的反對,就連民眾也不買賬。』
當趙弘潤見到寇正的時候,寇正正在河對岸的「汾陰津」,在一輛輛馬車、馬車上裝滿糧草,準備運到前線的幾支魏軍之中。
不得不說,寇正此時肩負的重任,相比較當初介子鴟在川雒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這次魏國動用了多達四十萬的軍隊,四十萬人的口糧,可想而知后方糧草輸運的重擔是何等的沉重。
正因為如此,當趙弘潤看到寇正的時候,這位汾陰縣縣令,正扯著嗓子指揮那些民夫,為此嗓子都喊啞了。
看到這一幕,趙弘潤心中頗為感慨。
因為前幾日他在垂拱殿內看到那一份份捷報時,看到的都是韶虎、司馬安、魏忌、龐煥等他魏國的名將在河套地區高歌凱進、大殺四方,可負責調運糧食的寇正呢,卻幾乎無人提及。
可事實上,寇正肩上承擔的重量,絲毫不比那些前線的將領輕。
想到這里,趙弘潤遂走到不遠處的涼棚里。
見此,那些在涼棚里喝水、歇息的民夫們都感覺很驚奇。
畢竟趙弘潤的穿著打扮,儼然就是一位富家子弟的公子,更別說,趙弘潤身邊跟著趙雀身穿著軟甲的美侍,以及做護衛打扮的呂牧、周樸、穆青、褚亨等宗衛。
『這莫不是誰家的公子,帶著美婢與護衛到這兒游玩來了?』
看著趙弘潤走入涼棚,那些民夫們心下暗暗猜測道,不約而同地讓開了路。
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問道:“這位公子,不知有何貴干?”
趙弘潤拱了拱手,和氣地說道:“我見寇正大人嗓音沙啞,是故,想倒杯茶給他。”
見趙弘潤這位疑似富家子弟的公子哥居然這般和氣,并且又提到了受這些民夫們尊敬的寇正,涼棚內的氣氛一下子活絡了起來。
當即便有人豎起大拇指說道:“這位公子,你說的寇正大人,那可真是好樣的。”
說著,涼棚內的民夫們便開始七嘴八舌地夸獎寇正,這個說寇正貴為汾陰令卻毫無架子,那個說寇正這些日子與他們同甘共苦,甚至有時候會跟他們一起扛糧食裝運馬車。
趙弘潤聽了一圈,竟沒有一人說寇正的不是。
官員歷代分兩種,一種是官、一種是父母官,而寇正,顯然就是后者。
拿起一只缺了嘴的茶壺,趙弘潤親自倒了一杯茶,端著送到了遠處的寇正面前,笑著說道:“寇大人,喝杯茶解解渴吧。”
寇正此時正感覺口渴,但又因為這批糧食必須今日發出,又顧不得歇息,這時聽到有人幫他倒了杯茶,也沒多想,在隨便謝了一聲后,就接過了茶碗——期間他的眼睛,依舊盯著不遠處裝運糧食的進度。
然而待等他喝了兩口后,他這才后知后覺地發現,那個遞茶給他的人,聲音似乎有些耳熟。
于是,他轉頭瞧了一眼,當即便看到了站在他身邊的趙弘潤。
“肅、肅王?不,太子殿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