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興安二年【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1/3)頁
六哥趙昭的離去,固然讓趙弘潤感到非常失望,但其實日子卻依舊照樣過。
興安二年的四月至六月,魏國境內各郡增設了今年的恩科,這次考舉,乃是由禮部右侍郎何昱主持,又一次為魏國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年輕俊杰。
目前魏國的大局勢,前昭武年間所生的人,正逐漸被文德年所生的年輕人所取代,就比如大理寺卿正徐榮,這位老爺子在五月初時,向朝廷上奏乞老,并舉薦了大理寺少卿「楊愈」接替他的位置。
按照歷來的規矩,作為魏君的趙弘潤在再三挽留之后,最終同意了徐榮的上表,并在朝會中提拔少卿楊愈出任大理寺卿正一職。
記得在此期間,大梁府府正褚書禮對工部尚書孟隗等幾人玩笑,說想當年的時候,他們這一代被稱之為朝中的年輕人,日后的頂梁,可如今,他們卻成了朝中年紀最大的一批。
其實不止大梁朝廷,事實上地方官府的官員也陸續出現更替,年邁的官員離職,而由有才能的年輕人頂替其位置,這過程雖然難免讓人感到有些傷感,但相應地,魏國的官府機構也因此變得年輕化,具有拼勁與活力。
七月初時,朝廷出臺了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評標準,今年的政績考評標準是「架路」與「墾田」兩塊,簡單地說,就是各地方郡縣境內的道路與田地的情況,將作為該地方官員的政績考評標準——達不到朝廷標準的地方縣令將會被撤換。
雖然這條例未免有點硬性指標的嫌疑,但考慮到魏國目前正全力在國內鋪設道路網,少許的弊端,朝廷還是在容忍范圍內的。
當然,這「少許的弊端」,指的是地方官府為了達到大梁朝廷的硬性指標,在稍稍耽誤其他建設的情況下全力鋪設道路,并非是指弄虛作假,謊報政績。
不過話說回來,地方官員就算想要弄虛作假,這次也毫無辦法,畢竟今年可不止一個朝廷府衙盯著這塊,除了吏部、御史臺外,天策府左都尉高括、右都尉張啟功,皆關注著這件事,甚至于就連魏君直掌的拱衛司,也派出了拱衛司御衛,到地方各郡縣視察進度,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趙弘潤可以清楚得知地方上的道路施工情況。
截止于八月時,「大梁-鄭城」地段的軌道馬車率先鋪設而成,因為鄭城大致位于「三川郡」、「潁水郡」兩地的中心,朝廷有意將鄭城的地位拔高至與大梁平起平坐的位置,作為全國路網的幾個樞紐之一。
在這條軌道馬車正式投入使用時,鄭城的貴族、百姓紛紛出城觀瞧,目瞪口呆地看著一輛輛裝載著貨物的馬車在軌道上疾馳如飛。
大梁至鄭城,直線距離堪堪一百六十里,而實際距離則超過兩百五十里,甚至還要多,但是距在場施工的工部官員所稱,依靠著這種軌道馬車,他們可以大約一日到一日半左右,從一座城池趕到另外一座城池。
當聽說此事后,鄭城的貴族與百姓大為震驚。
一位鄭氏子弟當場表示不信,此人乃是現吏部尚書鄭圖的堂弟,與太后王氏那一支「泫氏王氏」又存在有聯姻,他表示毫不相信工部這種鬼話。
據他所言,他往年前往大梁時,就算騎馬也需要五六日的工夫,而且這還是在著急趕路的情況下。
對此,在當地施工的工部官員也沒有辯解的意思,索性就叫那名鄭氏子弟,還有其余幾名鄭城的貴族子弟嘗試乘坐這種軌道馬車。
事實證明,那些工部官員絲毫沒有說笑的意思,通過頻繁在中途更換拉乘之馬的措施,那幾名貴族子弟,確確實實是在十二個時辰左右,就從鄭城抵達了大梁,驚地這些目瞪口呆,直呼難以置信。
為了取信于民,測試這條軌道馬車的工部官員們,也邀請了這條道路上沿途縣城內德高望重的老者乘坐這種軌道馬車,畢竟這條軌道馬車日后朝廷可是要收費的,多一個人朝廷就多一份收入。
在工部的‘宣傳’下,這種神奇的軌道馬車逐漸在鄭城傳開。
其實事實上,魏國此前早已有了五條軌道馬車,分別是大梁連接河東汾陰、河內山陽、商水郡商水縣、三川雒城等等,但由于這幾條軌道馬車被朝廷與成陵王趙燊等國內的大貴族把持,以至于在國內名聲不顯,哪怕是知情者也僅僅只知道有這么個事物,且不知具體如何。
但這次,朝廷卻是確確實實將軌道馬車呈現在鄭城人的面前,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皆被這個神奇的事物所震驚。
甚至于,就連附近縣城的百姓,在聽說此事后,也紛紛涌到鄭城,希望一睹這種神奇的事物。
話說回來,倘若說鄭城的貴族與平民只是圖個新鮮,那么鄭城的商賈,則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事實上,鄭城有不少商賈其實早已試用過這種軌道馬車,比如他們在三川、商水縣往返做生意的時候。
毫不夸張地說,在試過軌道馬車之后,誰還愿意像以往那樣,老老實實地用尋常的馬車托運貨物?——相同的時間從大梁出發,別人借助軌道馬車,數日內往返大梁與三川,而若是沿用以往的運輸辦法,這數日之內,可能連雒城都到不了,這意味著什么,但凡是有些頭腦的商賈都清楚。
于是乎,在鄭城百姓還處于觀望態度的時候,鄭城的商賈們,第一時間跟當地施工的工部官員搭上了線。
不得不說,當鄭城開通了軌道馬車后,這座城池的面貌仿佛一下子就變得不同了,在短短一兩個月內,便有許多以往難得瞧見的商品貨物涌入鄭城的市集,使得鄭城的市集迅速變得興旺起來。
而鄭城當地的特產,仿佛也一下子變得促銷起來。
事實上,這并不關乎鄭城的特產究竟好不好賣,關鍵原因在于運輸的花費,魏國的許多商賈已經被水運以及軌道馬車養刁了,自然不肯再像以往那樣,花費巨大人力物力馱運貨物。
打個比方說,雖然楚國的珍珠這些年在三川已不像之前那樣好賣,但勝在商水縣至三川的運輸便宜啊,一船的珍珠,哪怕價格再賤也能有很大的利潤。
更別說如今水運還能直通秦國的咸陽,在秦魏兩國結盟、且稱霸河西的情況下,這條商路簡直就是一本萬利。
雖說以往相比較之下鄭城更近,但因為運輸困難,誰樂意往返跑這座城池?
繼鄭城開通軌道馬車之后,在當地施工的工部官員,迅速將這條軌道馬車的維護移交給了兵部轄下的駕部,著急于以鄭城為中心,以向四周輻射的方式增設軌道馬車,比如西邊的「陽城」、西南方向的「陽翟」、東南方向的「長社」,最終一路修到三川郡與商水郡,在連接現有道路網的同時,激活魏國境內整片的道路網。
當然,這目前還只是一個構思,想要確實落實這件事,沒個三五年工夫,可能看不出有什么成果。
主要還是人手不足。
說到人手,在魏國大梁朝廷的默許下,川雒聯盟的綸氏部落,與南陽、宛地的羯族人取得了聯系,用一部分魏國淘汰下來的武器裝備以及新產的米糧,從移居到當地的羯族人手中換取了許多的巴人奴隸。
這些巴人奴隸,很快就被投入到魏國的各項建設工程中,為魏國的建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