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炫耀工藝【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3/3)頁
他們發現,冶城內的防衛果真是森嚴,堪稱五步一崗、十步一哨,非但到處都是手持兵器的衛士,甚至于遍地鹿角、拒馬等障礙物,簡直比戰場前線還要森嚴。
在最近的一處崗哨處停了下來,王甫解釋道:“但凡有人進城之后,首先會在這里搜查,若來人仿冒令牌、文書企圖混入城內……呵呵,他們會自食惡果。”說到這里,他指了指崗亭關卡兩邊,那里擺放著許多仿佛魯國機關弩匣的器械。
“當然,這次就不必了。”
笑了笑,王甫示意前方的崗亭關卡開放路障,以便于趙弘潤等一行人通過。
走了一陣子,漸漸深入冶城的腹地,王甫介紹道:“城北乃是衛士與其家眷居住的地方,我冶造署與兵鑄局的官員、工匠與其家眷,亦居住在城北。……就不帶諸位前往參觀了。”
頓了頓,他又說道:“城中心,乃是我冶造局的庫房,但凡出自我冶造局之手的各種武器、甲胄、弓弩甚至是戰爭兵器,在那里都保存有最初的樣品,以及相關設計圖紙……”
說到這里,他再次停頓了一下,在瞥了幾眼各國使者后,語氣不明地提醒道:“那片庫房,集中了我冶城最起碼七成的機關,若不知底細的人闖入其中,甚至無需城內的衛士出動,只需次日派人前去收尸即可……王某絕非信不過諸位尊使,但為諸位尊使的安危著想,還是希望諸位尊使莫要因為一時好奇,隨意觸碰那邊的任何東西,或許僅僅只是觸碰那邊的一個石燈,就會接二連三地引發機關……”
說著說著,王甫便將眾人領到了城中央。
此時,就連趙弘潤都有些意外,因為他發現,城內不知何時居然豎起了一座內城,這是曾經所沒有的。
趁諸使者不注意時,趙弘潤低聲詢問王甫道:“這內城幾時造的?為了造了一座內城?”
王甫隱晦地解釋道:“洪德二十四年,當陛下在商水縣時,我冶造局發生了一點……唔,小小的變故……”
『洪德二十四年?哦哦……原來如此。』
趙弘潤恍然大悟。
他略有耳聞,當年前太子趙譽執政時,曾在沒有經過他允許的情況下,派禁衛強行接管了冶造局,使得冶城當時出現了混亂。
在那陣混亂中,有一伙賊人趁機潛入冶造局的庫房,盜竊了不少珍貴的工匠手札與設計圖紙。
后來查證,這伙賊人便是隱藏在禁衛軍內部的伏為軍,或者說蕭氏余孽。
經歷此事,待等趙弘潤后來成為太子,重新執掌冶城之后,冶造局的工匠們便增造了內城,將庫房搬遷至此用高墻圖團團圍了起來,并且,在這里設置了諸多機關,以免庫房內的手札資料與設計圖紙再次被竊。
因為趙弘潤的關系,各國使者有幸進入了這座內城,參觀了陳列在幾座庫房內的許多戰爭兵器。
就拿魏連弩來說,事實上如今的魏連弩,已經改良到了第四代——當然,這第四代的樣品,王甫早就派人移除了,以至于目前在庫房內,只有初代、二代、三代。
初代魏連弩,即是最原始的版本,既無法左右調解射擊角度,整個基座亦十分笨重。
而二代魏連弩,冶造局精化了零件,將一些不需要的設計全部拆除,并給予了連弩可以左右調解射擊調度的能力。
至于三代魏連弩,即是目前魏國軍隊普遍采用的規則型號,在二代的基礎上強化了射擊距離,但除此之外并無太大的提升,因為當時冶造局尚未克服「如何使連弩可以上下調節射擊角度」的難題。
直到第四代,也就是最新的這一代,冶造局的工匠們終于克服了這個難題。
而于魏連弩的改良相似,似武罡車、龜甲車、拋石車,甚至于包括趙潤曾用來擊敗秦國的雪橇戰車等等,冶造局皆有對其作以改良。
不過最讓各國使者感到驚訝與期待的,還得是魏國獨立研發的弩炮。
因為在王甫的介紹中,弩炮或可逐漸取代拋石車,這讓各國使者難以相信。
這也難怪,畢竟在中原,投石車已有最起碼兩百余年的歷史,一直都是各國軍隊攻城拔寨的攻堅利器,而如今,魏國打造出什么弩炮,居然夸口說可以將拋石車淘汰,這怎么可能?
“究竟如何,一試便知。”
趙弘潤微微一笑。
當日,冶造局的工匠們在城外測試了拋石車與弩炮兩者的威力,硬生生將一堵厚實不亞于大梁城的墻壁轟地千瘡百孔。
“轟隆——”
當著諸使者的面,那堵城墻轟然坍塌。
此時,各國使者哪里還記得評價拋石車與弩炮兩者間的優劣,他們只知道,魏國的戰爭兵器,剛剛一堵不亞于他們王都城墻的結實高墻給轟塌了,在短短不到半個時辰之內。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只要魏國愿意,魏國的軍隊完全可以攻克中原任何一個國家的都城!
而中原各國,將對此毫無辦法。
親眼目睹這震撼的一幕,以至于之后好幾個時辰內,各國使者都有些渾渾噩噩,就連參觀兵鑄局鍛造兵器、甲胄時,也提不起精神,一個個好似都在考慮,如何防備魏國這種無法匹敵的攻城兵器。
當日下午,趙弘潤帶著諸國使者離開了冶城,來到了冶城南邊的一條軌道馬車旁。
此時趙弘潤這才告訴各國使者,其實今日他帶諸使者參觀的目的地,并非是冶城,而是冶城南邊的軌道馬車——他們將在這里乘坐軌道馬車,前往小黃縣。
在小黃縣,那里有魏國冶造局的試驗田。
其實那才是趙弘潤真正想要炫耀的東西。
就像趙弘潤昨晚思忖的那樣:既然要震懾諸國,那么自然要全方位震懾,讓諸國的君王與官員們全方位領略魏國的強大,將他魏國這份強大牢牢銘刻于心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