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貨幣【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3/3)頁
區別在于,李粱是被「統一貨幣」這個詞所動心,而杜宥則是因為趙潤那句「文化輸出」——是啊,當其他各國的百姓開始使用魏國錢幣的時候,豈不是正在逐步接受他魏國的文化?
試想,你要用魏國的錢幣,首先你得看得懂魏國的文字吧?
否則,若不清楚魏國貨幣的價值,豈不是會吃虧上當?
而除了李粱與杜宥,殿內還有一人大受啟發,那正是以「使趙潤成為天下共主」為目標的介子鴟。
在介子鴟看來,倘若天下各國的百姓當真逐步接受了魏國的貨幣,這豈不是意味著他們亦在逐步接受魏國本身?
于是乎,他立刻就對趙弘潤的這項建議表示了最堅定的支持。
還是那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決定下此事后,內朝首先開始忙碌起來。
忙碌什么呢,當然是設計新幣的式樣。
畢竟這是趙潤登基為王后所鑄造的第一批貨幣,也是魏國在成為中原霸主后鑄造的第一批貨幣,且不說鑄造不好丟臉不丟臉的問題,諸內朝大臣本身,就十分渴望做出一些改變,以對應他魏國如今的地位。
于是乎,這個說應該以「天日」為圖案,那個說應該以山河為圖案,爭到最后,趙潤很遺憾地告訴他們,縱使是冶造局鍛造的用來鑄造新幣的模具,也達不到這種精細的地步。
最終,內朝諸大臣們還是決定老老實實在新幣上銘刻一個「魏」字,不再想那些花里花哨的。
至于背面,趙弘潤思忖了半響,決定采用他們魏國傳統圖案「駟馬戰車」,即四匹馬拉乘的兩輪戰車,雖說這種戰車早已經淘汰,但作為傳統,還是很具有紀念意義的,而且知名度非常高,一看就知道是魏國的貨幣——畢竟魏國的旌旗中,基本上也有這種駟馬戰車圖案。
在決定了新幣的式樣后,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就是整個貨幣體系。
是的,趙潤并不滿足于僅僅鑄造一款銅錢,因為以魏國如今的交易流通,事實上銅錢已經不能滿**易的所需,以至于最近幾年,魏國商人們之間在交易中,更傾向于用「紙契」來代替那一箱箱裝滿了銅錢的沉重箱子。
但「紙契」這玩意它并沒有什么保障,若是另外一方硬是要耍賴,就算告到官府,也很難依照魏國的刑律來懲戒對方——因為并沒有相關的律令。
這種現象,是不利于貿易的,需要根除。
至于根除的辦法,一方面固然是在魏國刑律中增加相應的刑令,另一方面,就是鑄造比銅幣具有更高購買力的貨幣,比如銀圜錢、金圜錢。
但問題是,倘若要施行這種貨幣體系,銅、銀、金這三種圜錢的兌換比例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倘若材料貴于錢幣本身,一些投機之徒很有可能就會收集錢幣回熔;倘若材料賤于錢幣本身,那么,那些投機之徒,未嘗不會私鑄錢幣,從中獲利。
雖然說在魏國,私鑄錢幣是砍頭的罪行,但這并不能完全根除某些人的貪婪。
因此,在這一塊上,需要仔細琢磨。
不過趙潤,卻在這件事上的提出了他的建議,即在銀、金等錢幣中,添加其他金屬,一方面能增加錢幣本身的硬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平衡材料本身與錢幣的價值,盡可能地使兩者等值——這樣一來,無利可圖,就能大大降低投機者回爐熔煉錢幣或者私鑄錢幣的可能性。
數日后,冶造局很快就鑄造了一批銅圜錢的樣品,迅速派人將其送到垂拱殿,送到魏王趙潤面前。
當日在垂拱殿中,趙弘潤跟內朝諸位大臣,仔仔細細地審視了每一枚錢幣。
不得不說,冶造局的技術實在無需贅敘什么,他們打造出來的銅錢,無論是字跡,還是錢幣背后那駟馬戰車的圖案,都頗為清晰,相比較先王趙偲在位期間鑄造的那些錢幣,不知要清晰多少。
“只有銅圜么?銀圜、金圜呢?”趙潤詢問送來這批錢幣的冶造局官員。
那名冶造局的官員為難地表示,他們冶造局內部的工匠,還在調試銀圜、金圜的材料比例。
畢竟趙弘潤為了日后方便統計,采取的是「十進制」,而不是這個時代原有的「十六進制」,這幾乎是要顛覆魏國原有的度量衡標準。
好在當年趙潤改良的「肅氏度量衡」在魏國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否則,他還真不敢這么做。
不得不說,調試銀圜錢、金圜錢的材料選用比例,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冶造局的工匠們調試了足足三個月,這才按照魏王趙潤的標準,鑄造出了第一批銀圜錢、金圜錢的樣品。
至于質量問題,當然無需贅敘:冶造局出品,必屬精品。
“很好!就按照這個,交予戶部鑄造。”
在看過樣品后,趙潤很滿意地說道。
隨即,冶造局便將他們鍛造出來的、用來鑄造錢幣的一架架模具,移交給了戶部,由戶部來鑄造新幣。
而同時,朝廷則出臺了相關的條例,推行新幣,廢棄舊幣,同時,也限制外來貨幣流通于魏國國內。
正如朝廷所預測的那樣,雖然有種種不適應,但新幣很快就流通擴散,甚至于,夾帶著魏國的文字與文化,流向了韓國、楚國、齊國、秦國等中原其他國家。
這讓其他國家有遠見的人,漸漸感覺到了不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