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萬世之基【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2/3)頁
看到這一條,布告牌前的商賈們撫掌慶賀,畢竟誰也不愿每次交易都帶著幾箱幾箱的錢幣或者金銀對不對?這非但有被劫掠的危險,而且也麻煩。
只可惜以往的紙契,并不安全,除非是相當熟悉的交易對象,否則,縱使有德高望重的擔保人,心中多少也會發虛。
而如今,魏國朝廷明確規定了紙契的合法性過程,并在魏律上給予保護,這就大大方便了商賈們之間的交易。
總得來說,這次魏國朝廷推行新幣,對于民間平民階級的影響性較小,畢竟平民們最常用的,恐怕也只是銅圜錢跟銀圜錢而已,連金圜錢的使用率都較小,除非是那些出手闊綽的貴族子弟。
相比較而下,這道政令對商賈們的影響力就深遠地多了。
正是這個原因,平民百姓沒過幾天,就適應了這道政令,而商賈們,則對此議論紛紛,聚在一起述說利弊,畢竟這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利益,尤其是大宗貿易的商賈們。
幾日后,聞訊而來的宋郡巨商陶洪,拜訪了相識十幾年的好友,安陵文少伯。
當時文少伯正在他坐落于博浪沙港市繁華地段的商鋪二樓,仔細審視著魏國朝廷推行出來的幾種貨幣,忽然聽說舊友陶洪前來拜訪,連忙叫人將后者請上二樓。
在彼此坐定之后,陶洪一眼就瞧見了擺在旁邊案幾上的幾枚圜錢跟幾塊金條、金塊,開門見山地問道:“賢弟,你對于這次朝廷推行的新幣,不知有何看法?”
聽聞此言,文少伯拱手朝著大梁皇宮的方向拜了拜,笑著說道:“當然是萬分支持了。”
陶洪聞言氣勢一泄,誰不知道眼前這位魏國第一富商,那可是魏王趙潤的御用商人,幾乎什么事都能瞧見他的身影,包括魏國兜售糧食,走私軍械,跟他這類民商是截然不同的。
“我只是擔心是否會引起爭議。”
陶洪頗有些擔心地說道。
“能引起什么爭議呢?”文少伯給陶洪倒了茶,笑著說道:“此次朝廷的政令,對于民間的影響力很小,并且朝廷明確表明,銅圜、銀圜、金圜中摻雜了其他金石,無論是毀幣回爐還是私鑄錢幣,均無利可圖,想來也不會有多少人去做那無利可圖的事。”
“我指的是這兩個。”
陶洪指著桌案上的幾根金條以及幾塊金磚,沉聲說道:“私鑄錢幣或許無利可圖,但在這兩種金磚上,就未必不能做做手腳……既然朝廷可以在金圜中摻雜其他金石,未必不會有人在這兩種金磚上做文章,在其中摻雜其他金石,以次充好,這可比私鑄錢幣更為牟利啊。”
文少伯點點頭,但隨即又搖了搖頭。
不可否認,他也認為陶洪的言論無不道理,放在其他年間,或許會出現許多私鑄金磚的情況,但是在當代,可能性較小,因為當代的魏王,乃是說一不二的趙潤——既然朝廷明確表示私鑄錢幣、金磚者判處死刑,抄沒家產,那么,一旦有人觸犯此罪,朝廷就絕對會按律照辦,絕無幸免的可能。
似乎是看穿了文少伯的心思,陶洪低聲提醒道:“魏人不敢,未必他國的人不敢。”
文少伯愣了愣:這倒是!
當日,在陶洪告辭之后,文少伯便將他倆討論的過程與結果,寫成書面,派人投遞到了天策府,送到了天策府左都尉高括手中——作為魏王趙潤的御用商人,他擁有直接向君王呈稟利害的權利。
天策府左都尉高括一看這份書信的落款乃是「安陵文少伯」,便檢查了一下信盒、紙張后,便立刻派人送到了皇宮,送到魏王趙潤手中。
在甘露殿內,趙潤仔細地觀閱了文少伯的書信,思忖著他與陶洪討論所得出的結論。
正如文少伯所認為的,其實對于魏國的尋常百姓而來,銅圜與銀圜,完全足夠滿足百姓的日常交易,只有在添置貴重物的時候,才有小幾率用到金圜錢;除此之外,就是那些殷富的世家子弟,一頓酒菜就花掉幾個、幾十個金圜,這未必不可能發生。
相比較之下,金條、金磚、紙契,這三者純粹就是為了商賈而設。
但是陶洪這位定陶的巨商卻認為,金條、金磚這兩者,用途小而且具有潛在隱患,建議廢棄,這讓趙弘潤對此猶豫不決。
『他國的金……么?』
負背雙手站在窗口,趙弘潤沉思著。
仔細想想,其實陶洪說得也沒錯,畢竟金子這種東西,并未只有魏國有,其他國家也有,魏人攝于本國的刑律,不敢私鑄金條、金磚,未必他國的貴族也不敢——倘若有其他國家的貴族仿冒魏國的金條跟金磚,并且在其中摻雜其他金屬,這將極大損害他魏國的利益。
更要緊的是,倘若是其他國家的人犯了罪,他魏國是否仍舊按律處置呢?倘若按律處置,這是否會引起該國的不滿呢?
雖然目前的魏國毫不畏懼其他國家,但也沒有必要白白豎敵對不對?
因此陶洪認為,既然金條跟金磚作用小而隱患大,不若廢棄,讓「紙契」來代替——他甚至覺得,紙契比看得見的錢幣方便地多,除了必須跑幾趟金部的衙門。
想了想,趙弘潤最后還是來到了垂拱殿,與內朝諸大臣一起探討這件事。
不能否認,趙潤與朝廷諸大臣的想法是好的,但想法好,有時候未必就適用。
就像陶洪所說的,就算朝廷推行了金磚這種專門大宗交易而設的貨幣,可誰會傻乎乎地背著幾塊金磚去交易啊?畢竟那可是有菱有角、并且非常沉重的金磚。
倘若是一般人的言論,內朝諸大臣或許還不會過于當真,可那陶洪,那可也是名聲響徹他魏國的定陶縣巨商,這位白手起家的商人給出的建議,當然值得采信。
難道真的不適合?
內朝諸大臣們不禁猶豫起來。
“還是再看看罷,倘若果真不合適,就撤下來。”趙弘潤一錘定音地說道。
內朝諸大臣紛紛點頭。
雖然陶洪的建議確實讓他們產生了幾許懷疑,但國家政令,卻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的反對就撤回對不對?諸朝臣們決定觀望一陣子,倘若日后證明金條、金磚確實不適合流通,那么再將其撤下來。
至于陶洪其他幾條建議,諸內朝大臣們倒是覺得非常有道理。
比如說,朝廷應徐徐回收散落在民間的私金,免得被有心人收集起來私鑄參雜了其他金石的金條或金磚,并且,需嚴格把關外來金銀的流入——主要是看看成色,以免有他國的人以次充好,損害魏國的利益。
對于這些政令的補充,趙弘潤將其交給了前戶部尚書李粱,由李粱來擬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