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最后的頑抗【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2/3)頁
旋即,釐侯韓武這才嘆了口氣,悵然說道:“是我失態(tài)了……然這場戰(zhàn)爭,并無屈服的可能。”說罷,他見馬括面露驚訝之色,遂解釋道:“想來你也聽說了,元邑侯韓普那個叛逆,在元邑擁立了一個傀儡作為所謂的大韓君主,此舉得到了魏軍主帥燕王趙疆的認可與支持。換而言之,此番我薊城戰(zhàn)敗,則新君(韓佶),定會被那名傀儡所取代,而我大韓,亦將淪為魏國的附庸……這并不只是意味著我王室正統(tǒng)將就此覆亡,亦意味著,我大韓將淪為魏國砧板上的魚肉,待等他日時機成熟,或有魏人會叫那傀儡獻國于魏國,介時,魏國吞并我國,世上再無我大韓……”
“……”
聽聞此言,衛(wèi)卿馬括心中一震。
還別說,雖然釐侯韓武因為某些原因而導致疑神疑鬼,但他的眼光卻依舊犀利,當他得知魏人教唆元邑侯韓普弄出了一個「元邑政權(quán)」后,他就知道,他薊城已不存在向魏國屈服的選項——倘若他薊城戰(zhàn)敗,則他薊城政權(quán)會立刻被元邑偽政所取代,他侄子韓佶的新君之位,亦會被某個魏人推出來的傀儡所代替。
倘若他韓國介時已失去了反抗的力量,魏國會放棄這塊已送到嘴邊的肥肉?
因此在釐侯韓武看來,所謂的向魏國臣服,這是根本不存在的的選項——敗,即是亡!
良久,衛(wèi)卿馬括長長吐了口氣,他終于明白,并非是釐侯韓武不顧國民的安危,欲征集他韓國最后的兵力與魏軍做困獸之斗,而是這場戰(zhàn)爭,他韓國從一開始就沒有臣服或者投降的選項。
想到這里,他面帶苦澀地對釐侯韓武說道:“釐侯召見下官,不會是想讓下官……執(zhí)掌這支軍隊抵御魏軍吧?”
釐侯韓武沉默了片刻,神色莫名地說道:“如今薊城內(nèi),我唯一信得過的,就只有你了……”
聽聞此言,馬括咧了咧嘴,但卻怎么也笑不出來。
因為在他看來,縱使釐侯韓武征調(diào)來沮陽、漁陽等地的最后守軍,亦擋不住三十萬魏軍——或許釐侯韓武認為尚有幾絲擊退魏軍的希望,但在馬括看來,充其量只不過是延后了國家覆亡的時間而已。
除非諸國聯(lián)軍恰巧在這個時候擊敗了魏國,迫使這些魏軍返回魏國本土,否則,唯一能拯救他韓國的,恐怕就只有奇跡了。
但……
回想起父親馬奢臨故前仍叮囑自己報效國家、輔佐君主,再想到韓王然生前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馬括臉上閃過一陣陰晴之色,旋即,只見他長長吐了口氣,目視著釐侯韓武神色堅定地說道:“馬括……接令!”
釐侯韓武愣了一下,仿佛是從馬括的面色中看到了些更深層的東西,難得地拱手說道:“拜托了。”
當日,薊城朝廷拜馬括為上將,攜顏聚、趙蔥等幾名將領,率領薊城一帶最后的兩萬士卒,出征抵御魏軍。
為了敢在魏軍進兵前搶占先機,馬括下令軍隊急行,使麾下兩萬余士卒在兩日之內(nèi)抵達「涿城」,且連夜筑造防御設施。
同時,馬括使人在城內(nèi)張貼檄文,鼓勵縣人保家衛(wèi)國,踴躍參軍。
數(shù)日后,魏國軍隊的細作,將「涿城」的情況回稟燕王趙疆。
當時趙疆聽罷后,笑謂麾下諸將道:“北燕、漁陽、代郡、上谷四軍皆沒,薊城竟尚有抵御我軍的斗志,誠然勇氣可嘉!……話說,這個馬括何許人也?”
不得不說,魏軍諸將中聽說過馬括的,還真是寥寥無幾,最終,還是降將司馬弢代為介紹道:“馬括此人,乃前上谷守馬奢之子。”
“哦!”
趙疆這才恍然大悟。
事實上,當年趙疆率軍與韓將馬奢交鋒前后,其實也見過馬括,只不過這些年來馬括擔任薊城的宮衛(wèi)大將,很少出現(xiàn)在魏軍的戰(zhàn)報中,因此,趙疆一時間將其忘卻了而已。
“這個馬括,勇氣可嘉,不愧是馬奢之子!”
當時趙疆不吝言辭地贊譽道。
畢竟,趙疆對馬奢是非常敬佩的。
但贊譽歸贊譽,無論是趙疆還是韶虎、龐煥、屈塍等人,甚至是降將司馬弢,都不認為馬括能夠擋住他三十萬魏元聯(lián)軍。
因此,誰也沒有將駐守涿城的馬括太當回事。
待等到九月十五日,三十萬魏元聯(lián)軍徐徐逼近涿城,而此時,以往駐守沮陽、漁陽的軍隊,包括昌平、安樂、廣陽等地的縣兵,皆按照釐侯韓武的命令,陸陸續(xù)續(xù)抵達涿城,使韓將馬括麾下的兵力,逐漸增漲到近五萬人——這已經(jīng)是韓國王都薊城眼下能調(diào)動的最后的兵力。
雖然這五萬兵力在三十萬魏元聯(lián)軍面前不值一提,但趙疆還是感到很驚訝,他原以為在擊潰了上谷郡境內(nèi)駐守的諸路韓國軍隊后,這個國家將徹徹底底失去反抗之力。
沒想到,韓國居然又聚集了近五萬人。
他不解地詢問降將司馬弢道:“既然仍有近五萬兵力,何以此前不派往上谷郡?”
司馬弢聞言嘆息道:“若是末將所料不差,薊城恐怕是將沮陽、漁陽一帶的守軍調(diào)到了這邊……”
在聽了司馬弢的解釋后,燕王趙疆這才恍然大悟。
他想了想說道:“既是馬奢將軍之子,本王當給予其禮遇。”
說罷,他親筆寫了一封勸降書,派人前往涿城,將這封書信交給馬括,希望能勸降馬括。
畢竟在趙疆看來,韓國已經(jīng)覆亡在即,非人力所能扭轉(zhuǎn)。
一日后,派出的士卒回到軍中,向燕王趙疆復命:“大帥,馬括拒絕投降。”
在經(jīng)過那名士卒的講述后,燕王趙疆這才知道,馬括在收到他那封勸降書后,并沒有太過激的表現(xiàn),比如割下使者的鼻子什么的,馬括只是很平靜、但也很干脆地拒絕了此事。
對此,魏將龐煥冷笑連連,他覺得,馬括或許就是第二個騎劫,自以為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以寡敵眾擊退他魏軍。
因此他對趙疆建議道:“何必與那馬括啰嗦,區(qū)區(qū)五萬兵力,一戰(zhàn)便可將其擊潰!”
燕王趙疆想了想,雖然他有些遺憾未能勸降馬奢之子馬括,但他也不至于為了一人而將即將得到的勝利延后——對于他魏軍來說,眼下只需擊潰馬括這支韓國最后的兵力,他魏軍便可徹底攻占這個國家。
于是,趙疆立刻下令魏武軍、鎮(zhèn)反軍、鄢陵軍與元邑侯韓普麾下軍隊進攻涿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