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齊楚的對策【二合一】-《大魏宮廷》
第(3/3)頁
齊王呂白正色說道。
次日,齊國右相田諱,便帶著齊王呂白的書信,踏上了前往楚國的旅途。
在過了大約二十日左右后,田諱便抵達了楚國的王都壽郢。
此時,楚國亦在因為「諸國聯軍戰敗」一事而頭疼。
值得一提的是,鑒于楚水君曾在聯軍戰敗之后,拋棄楚越兩國軍隊先行逃回楚國,楚國的丞相溧陽君熊盛,曾想趁機將楚水君鏟除,因為熊盛覺得,留著楚水君在,日后必定成為他楚國的隱患。
對于溧陽君熊盛的提議,楚王熊拓亦有些意動,畢竟這次他對楚水君亦極為惱火。
因為在項末于雍丘一帶拼死阻擋魏軍的時候,其余的楚軍以及越國的軍隊,趁此機會撤回了楚國,在這些撤回楚國的兵將中,深受項末器重的驍將乜魚與俞驥二人,在楚王熊拓面前告了楚水君的狀。
乜魚、俞驥二人列舉的楚水君的罪狀,主要分兩方面。
第一方面,自然就是楚水君在指揮方面的失責。
比如在魏王趙潤率領援軍初至大梁時,楚水君本有機會重創魏國的這支援軍,可最終,由于楚水君的優柔寡斷,導致被魏王趙潤抓住了破綻,率領那三十余萬因為長途跋涉趕路而疲倦的魏軍,竟擊敗了原本以逸待勞的百萬聯軍。
倘若說韓國的覆亡,是整個「第二次中原大戰」的轉折點,使得魏國得以扭轉劣勢,那么,聯軍這場失利,意味著聯軍方徹底失去了扳回劣勢的機會,以至于后來被魏國一步步牽著鼻子走。
事實上,這也是楚王熊拓最懊惱的原因。
相比之下,楚水君后來在聯軍失利的情況下率先逃回楚國——也就是第二樁罪狀,這反而顯得情節較。
畢竟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聯軍已經根本不可能扭轉劣勢,楚水君的潰逃,除了形跡惡劣以外,對聯軍的影響倒也沒有。
當時上將項末不是選擇了斷后么?可結果呢?這位他楚國的名將,還是死在了這場戰爭中。
當日,面對著楚王熊拓的震怒,楚水君承認了自己的罪責,且對前者說道:“大王,臣確實有罪,但臣認為,事已至此,就算大王處死了臣,亦不能挽回敗局?!喾矗袅糁嫉男悦蛟S更為有用?!?
說著,他不等楚王熊拓開口,便拱手說道:“在臣返回大楚的途中,臣亦在思考抵御魏國的計策……略有所得。”
聽聞此言,楚王熊拓面色稍霽,皺著眉頭說道:“說來聽聽。……倘若確實是妙計,寡人可以從輕處置?!?
“多謝大王。”楚水君拱手而拜,旋即侃侃而談道:“此番諸國聯軍伐魏,雖最終戰敗,但亦讓我大楚看清了一些事,比如說,諸國終歸不可靠……雖說主要責任在臣,但倘若齊國的田耽早先不曾保存實力,大梁早已被我聯軍攻克,縱使魏王趙潤后來率領援軍趕來,我聯軍也完全可以依據大梁與魏軍交戰……”
這一點,楚水君說的倒是實話。
“接著說。”熊拓催促道。
楚水君拱了拱手,繼續說道:“臣以為,我大楚不應當將擊敗魏國的希望放在組建諸國聯軍上,聯軍人眾心雜,心思不齊,似這般,如何能擊敗魏軍?”
“你的意思是,用我大楚的軍隊單獨面對魏國么?”楚王熊拓皺著眉頭說道。
“是的。”
楚水君正色說道:“雖然魏國這場仗取得了勝利,但臣相信,魏國此番亦耗損巨大,短時間內難以派兵攻打我大楚。臣猜測,應該有兩年空閑,而趁此期間,我大楚當加緊鍛煉軍卒,為來日的戰爭做準備……”
“這就是你的妙計?”
楚王熊拓冷笑兩聲,對楚水君的提議不屑一顧。
畢竟似楚水君所言,連三歲小兒都曉得。
然而這時,卻見楚水君正色說道:“大王,臣建議,將宋郡作為練兵之地,組建新軍前往……臣尋思著,倘若派去一百萬人,最后怎么說也能練出三成的精銳吧?至于糧草,亦無須擔心,相信齊國愿意為我大楚提供充足的糧草。”
楚相溧陽君熊盛聞言驚駭地睜大了眼睛,在他看來,楚水君的建議簡直就是喪心病狂。
“以戰練兵……么?”
熊拓皺著眉頭沉思著。
楚水君的意思他是聽懂了,即是用殘酷的戰爭來磨礪兵將,仿佛大浪淘沙般,淘汰弱者,鍛煉出悍勇的士卒。
雖說這樣一來,必定會有無數的楚軍士卒喪生,但不可否認,確實可以在短短兩年時間內,鍛煉出幾十萬能與魏國軍隊抗衡的強大軍隊。
或許,這是他楚國唯一能扭轉局勢的辦法?
楚王熊拓陷入了沉思。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