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兼之這一年來,五虎上將頻頻領兵北出草原掃蕩,夷滅殘胡部落,使得北邊既無邊患,又有大量俘虜充當勞力源源不斷往中原輸送。 而在這一年間,天下初定的大漢十三州也被李基細細梳理了一遍。 在這期間,各地請漢王登基的文書如雪花般飄落壽春,世家豪強以及百姓的自發請愿也是源源不絕…… 至興漢五年,天下已定,十三州兼西域都護府歸漢,諸蠻夷胡人遂平,建業城立。 劉備三辭三讓,方才定建業為都,登基稱帝,再造大漢,仍取“興漢”為年號,以李基為丞相,改三公九卿為中書省六部制。 至此,大漢遂立,推行仁政,而使四海升平。 直至興漢六年,李寶遠航歸來,獻四洋海圖,拉開了開辟海上絲綢路以及海外分封制的帷幕。 此番李寶遠航,沿東南群島一路南下,直抵李基記憶中的大洋洲。 時,足以與大漢十州之地相提并論的大洋洲,被稱為“新大陸”。 且隨著劉備首封李基為海外第一王,定王號為“楚”,意取楚國國土于新大陸,親派大軍南下為李基開辟國土,這無疑徹底引爆了無數人的沖動。 以大漢十三州為中州,分封海外諸地,某種意義上這無疑在復現曾經周朝的分封制。 一時間,再造大漢后徹底的大量勛貴武將也好,無數世家豪強也罷,紛紛興起了出海的熱潮。 期間,為了開辟海外絲綢路,使諸國臣服。 李基多次舉薦諸葛亮為帥,率領大軍七下南洋,終使中州為干,而海外諸國為葉。 一處處被大漢認可的分封地,開始點亮海外地圖。 直至劉備稱帝治政二十五年,海外已分封諸侯八百之數,強漢之名盛傳于羅馬。 而后,劉備退位讓于劉禪,定下祖訓帝王執政不可超二十五年。 同時,丞相李基也選擇請辭歸隱,且將同時掌握了軍政大權的丞相,拆分為左右丞相分管軍政。 劉禪為此一連登門七日挽留李基,直至被太上皇劉備訓斥,方才無奈作罷,轉而以李相為左丞相掌政,諸葛亮為右丞相掌兵。 終劉禪一朝,兵鋒至羅馬,強漢之名聲威如日,封地遍布諸洋。 直至八百年,方才隨生產力變化,帝制結束。 然,漢之名已遍布五洋七洲,后人稱為“炎漢”。 ————本書完。 第(3/3)頁